产学研相互脱节 产业工人培养存在盲区
调研中,一些企业负责人反映,目前产学研相关环节脱节严重,应重视发挥企业在产学研中的纽带作用,尊重市场,帮助企业解决现实难题。此外,很多企业面临技术工人缺乏的困境,建议合理设计职业院校课程,培养适销对路的产业人才。
产学研存在脱节现象,企业期待产学研融合真正解决技术难题
中车四方股份公司技术部副主任陶桂东说,我国的论文总量和科研投入在世界处于前列,但相当一部分成果得不到实际应用。一些高校在科研方面无视企业的具体要求,仅片面追求科研成果的研发数量,脱离企业的实际情况,需要尽快打通产学研中间环节,实现无缝衔接。“很多高校学生实习机会很少,有些甚至从来没到过企业现场,让他们来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无异于缘木求鱼。”陶桂东说。
季春霖认为,中国科研项目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是小项目大评审,大项目小评审。一二十万元的项目,层层审批,环节繁杂;相反,上亿元的项目就几个专家一评就过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前期入门难,后期管控不严。对于创新类企业项目,入门不妨松一些,要鼓励不确定性的创新,要敢于让创新企业试错。
刘志成呼吁,国家要重视对基础材料研发的支持,要加强对产、学、研、用的融合,让科研院所、大学等研究机构好的成果在企业得到应用,与市场对接,不要只停留在课题层面。
产业工人培养存在盲区,按部就班的培养模式亟待转变
缪文斌认为,人才的缺失是最棘手的问题。以前的员工大多在制造设备领域,而现在既要懂制造技术又要懂运营服务,按部就班的人才培养模式亟待随着形势转变思路。
胡震提出,目前,我国过度重视大学研究性教育,忽视职业教育,造成用工的结构性矛盾。大学生、研究生不肯到车间一线去,而职业教育又没学到实际技术,造成企业能用的人才很少。当务之急是要有一批素质精良的产业工人队伍。
李方平告诉记者,目前企业产能严重供不应求,技术工人缺乏是制约企业规模扩大的重要障碍。企业只能委托某些职业学校定向培养,但速度很慢,有不少中标的订单由于产能不足只能取消,这对企业来说也是一大憾事。
建议增加产学研融合广度深度,改革产业工人培育模式
不少企业负责人反映,企业需要大量焊工、铆工、钳工、机加工、涂装工等,但招到的工人水平参差不齐,不能很快为企业所用。振江新能源装备公司曾经联系过一些技校招一些学生,但发现这些学生动手能力很差,学电焊的两年下来都没练过几根焊条,学机床加工的没操作过机床,问题很多。
陶桂东等业界人士呼吁,产学研融合亟待拓展广度深度,要打通政府、高校、企业等方面的中间环节,让高校科研成果真正能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能让科研成果束之高阁。破解科研项目提前结题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在项目审批之时充分做好基础评估,同时对项目全程强化监管。
刘志成说,社会太注重精英教育,忽视职业教育。产业工人的社会认可度和社会地位都不高,年轻人不喜欢做工人,没有成就感,对产业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建议仿效德国的教育结构,70%是职业教育,30%是研究型教育。国家从社会环境营造上要重视产业工人,在工人培养上重视企业需求,让人才更加“适销对路”。
让更多民营创新企业参与制定行业标准
一些高新企业负责人反映,当前,不少新兴行业正在制定标准,但存在大型央企国企话语权过重、标准不够科学客观等问题,业内建议听取多方声音,进一步完善行业标准制定机制。
行业标准制定存在不够科学客观等问题
“国内机器人本体、智能生产线等行业缺乏明确标准,即使有一些制造参数也存在变量,亟待在实践中予以规范明确。”高明作认为,在不少新兴领域,要么没有行业标准,要么行业标准存在不够客观、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希望相关部门予以高度重视,并结合行业实际情况予以制定并不断完善。
钱锋表示,“行业标准制定应该更为科学,参与制定的大型央企与国企不宜太多,因为不少大企业本身主业并非石墨烯,有的只是打着石墨烯概念的企业,缺乏制定这一行业标准的能力与水平,远远不如一些规模虽小但主营业务是石墨烯且有主打产品的高新民营企业。”
对新兴行业中小型创新企业的支持力度有待加大
宝博集团战略发展部部长刘学告诉记者,不久前一项公司课题参与工信部智能制造专项答辩落选了。“公司从2013年就开始启动相关研发,机器人智能生产线集成系统在饲料行业应用占到70%以上,作为一家民营创新企业,由于缺乏与国家相关部委及科研院所直接的沟通渠道,不能在第一时间了解相关行业战略信息,申报项目自然会有缺陷。尽管企业可能存在一些不足,但也可以考虑给予部分支持,毕竟企业为技术创新投入了巨大人力、物力,也希望得到认可。”
一些高新企业负责人认为,国家支持的资金不能总是给少数大型企业或者领军企业,而是要尽可能扩大普及率,尤其是对起步不久的民营创新企业,应该给予更多关注。
钱锋表示,应该强化提升国家对新兴行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明确“国家搭台、企业唱戏”这一方向,在新兴行业,如果仅仅依靠企业自身推动产业化,则面临投资大、风险高、见效慢等问题,不利于行业有序健康发展。
还有不少企业负责人表示,各地政府对新兴行业的扶持政策各异,有些地区地方保护色彩较为浓厚,也在客观上对外地企业产品造成了冲击。希望国家能够进一步明晰相关政策,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规范行业良性发展。
多倾听高新企业与一线人员的声音,让行业标准引领行业健康发展
梁建英说,无论行业标准还是产业政策,都应务求科学客观,并且要有连续性,为此,需要相关部门多倾听一线人员的声音。
深圳奥萨医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田敏卿说,“十三五”规划重大专项马上启动,希望加大生物医药行业投入,对创新工作应该采取宽容宽松政策,给予持续长期支持,国内医药创新政策应该向中小型的创新性企业倾斜。
季春霖认为,在制定行业标准时,要尽可能多地让民营创新企业参与进来。“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的竞争是良性竞争,光启研究院与军工国企曾在9个月内进行了6次技术较量,全部胜出,一些军工企业为此也加大了技术研发力度,科研水平提升很快。在一些高精尖领域,民营创新企业在行业标准制定中,应该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不能依靠企业大小及产值销售额等,作为选择行业标准制定者的唯一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