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满:提高网络素养 建设网络强国

2019-05-08 13:17 千龙网-网络素养学院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黄庭满:提高网络素养 建设网络强国

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革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影响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式。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与此相关的人的网络素养课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网络素养是指有关网络的素质与修养,是人基于先天生理基础、在后天学习教育和社会环境影响作用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与网络有关的身心特性、基本品格和素质能力,是影响人在互联网时代生存和发展状况及其质量的内在因素,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三个层面。具体来说,网络素养包括对网络的认知、网络运用的技能以及运用网络的目的。网络素养是互联网时代人的素养的新内容,是互联网时代人的一种基本素养。

构建网络素养学,形成关于网络素养的本质、特征及其发展规律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的科学认知,对于帮助人们科学提升网络素养、正确运用网络造福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中国网络实践为基础系统地研究和构建网络素养学,对于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将产生重要意义。网络素养学是在互联网时代产生发展、具有独立存在价值的一门新的综合性的学科,是一门研究人的网络素养状况和发展规律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第一,关于网络素养的本质的研究。网络素养与人的生理状况因素有关,如性别、年龄等,具有生理属性;也与人的心理状况因素有关,人的网络活动是人的性格品质和认知、心理适应、意志、韧性等心理能力诸方面因素的综合体现,具有心理属性。更重要的是,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的网络活动都是其社会化活动的表现,人运用网络从事活动的素养受制于一定的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环境。也就是说,网络素养具有社会属性。因此,网络素养是由生理—心理—社会因素作用而形成的一个整体。生理因素是网络素养的物质基础,心理因素的正常发展有赖于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因素的作用,在网络素养形成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因素,即网络素养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属性。

第二,关于网络素养的特征的研究。网络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特征:一是普遍性。网络素养是互联网时代人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二是实践性。网络素养具有实现人的“网络化生存”的功能、情感交流和愉悦身心的功能、服务社会和改变世界的功能等。三是民族性。网络素养与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密切相关,它们制约和影响网络行为方式。四是发展性。网络信息技术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因而网络素养的内涵也处于不断发展和丰富中。

第三,关于网络素养理论体系研究。从整体框架看,网络素养理论体系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网络素养基础部分,主要指网络素养与生理、心理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等的研究;网络素养实践部分,主要指网络素养与网络信息技术的关系及其互动发展规律等的研究;网络素养控制部分,主要指网络素养与教育、社会、文化、伦理、道德、法律的关系及其互动发展规律等的研究。

中国特色网络素养学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立足人类社会互联网发展规律和中国互联网实践土壤,以提高人的网络素养为目标和任务。构建中国特色网络素养学,形成具有创新性和实践性的网络素养理论,应把握好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理论定位: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新内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和素质的极大提高、人的全部社会关系的极大丰富和完善、人类思维在崇高理想和目标指引下的不断开拓和创新。网络素养是人类社会进入互联网时代后人的全面发展的新内容。中国特色网络素养学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互联网时代对于人的素质理论的新发展。

第二,价值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基础是网络素养学构建的重要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网络素养学的理论建构、发展目标和方向等重大问题,均取决于价值基础。价值基础也在实践中成为对网络素养实践做出好坏优劣等评判的基本准绳。构建中国特色网络素养学应深入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突出强调社会责任和国家认同,鲜明弘扬改革创新时代精神,充分体现民族性、时代性等特点。

第三,实践功能:培养健康网络素养新人和服务网络强国建设。认知、目的和能力水平不同,个人在网络社会生存的质量不同,对网络强国建设和互联网时代发展进步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同。中国特色网络素养学应围绕互联网时代和网络强国建设提出的“培养健康网络素养新人”这一核心诉求,确立网络素养理论结构,研究网络素养发展规律,构建网络素养指标框架和评价标准,设置网络素养相关课程,教育人们注重提升网络素养,自觉建设网络良好生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助力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更好地参与和服务网络强国建设。

来源标题:黄庭满:提高网络素养 建设网络强国

责任编辑:陈龙飞(QY0026)  作者:黄庭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