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研发和工匠精神奠定坚实根基
一些企业负责人表示,要把创新理念提升到战略高度,充分尊重创新价值,不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让技术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真正动力,同时要多措并举涵养工匠精神,形成尊重工匠的社会氛围,培养更多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
企业高度认可创新理念,将其作为事关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
宁波兴业盛泰副总经理刘志成说:“企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非常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最近5年引进的大学生是过去25年的总和,选拔人才不拘一格,大胆起用年轻人,使企业保持蓬勃旺盛的创新活力。”企业每年都投入超过1亿元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改和研发,工艺技术水平已成行业标杆,在国际上也处于先进水平。在全行业普遍亏损的情况下,企业5年来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成为行业内数一数二的盈利企业。
深圳工业总会执行主席王肇文认为,在当前的形势下,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意义,认为创新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企业管理层强烈的忧患意识,是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的重要源泉。
研发投入力度空前,为企业发展奠定了坚实根基
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近年来,各类企业纷纷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不少企业的研发投入比例占到销售额的50%以上。青岛华高墨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钱锋表示,为了走在同类企业技术前沿,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不仅将所有销售额全部用于研发,而且还通过多种渠道融资,用于重点项目攻关。
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副院长季春霖认为,“创新企业必须要加大研发力度,才能在国际上确保技术领先,公司近年来投入巨资进行全球收购并购,产生了巨大的催化作用,为企业发展积累了雄厚的技术储备。2015年收购新西兰马丁飞行包时,仅用了3个月就谈成交易,花费5000万美元,使得公司在个人飞行器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涵养工匠精神,培育精益求精的企业文化
江苏振江新能源装备公司是一家专注于风力发电机结构件设计生产制造的大型钢构企业。公司负责人胡震说,很多人以为装备制造就是敲敲打打,没什么科技含量,那只是门外汉的看法。实际上制造企业的工艺设计能力和质量控制能力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就需要我们多措并举涵养工匠精神。
“给西门子做风电配套,我第一次见识到顶级企业对于质量要求的苛刻。比如4.2米转子房,一共有27个孔,最终成品要插入27个销子固定,可以说每一个孔的位置精度都是非常高的,而热胀冷缩会给这种精度带来很大的挑战。”胡震告诉记者,正是得益于对工匠精神的重视,公司发明出了一项“反变形技术”工艺,彻底解决了这一难题。“曾经有个竞争对手比我们更早成为西门子的配套商,当时他们拥有70%的订单,而我们只有30%,然而去年他们倒闭了,其失败的原因就在于质量控制理念的缺失。”
弘扬工匠精神的热潮正在杭汽轮集团悄然形成。聂忠海说,“要实现集团‘十三五’规划提出的‘打造千亿级企业,创建国际品牌’的目标,‘铸工匠精神’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方面。为涵养工匠精神,公司近年来在以下方面做了努力:营造优良的有利于员工成长的企业文化;搭建有利于工匠成长的各种平台;从制度上设置弘扬工匠精神的长效机制;把传承放在突出位置,把杭汽轮的‘工匠精神’融合进去。”
知识产权保护待强化 民企投资存壁垒
不少高新企业负责人反映,知识产权保护存在不足,一些高新技术产品迅速被抄袭复制却难以追责。此外,国家战略领域也存在一些障碍和壁垒,让很多民营企业难以施展拳脚。
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一些企业的高新技术迅速被抄袭复制却难以追责
光峰光电集团董事长李屹表示,2004年企业创业之初,就把研究方向投向了对显示要求最高的电影市场。2014年,光峰光电开发的全球首款20000流明符合DCI标准的激光电影放映机,被成功应用于《变形金刚4》的中国首映。公司为技术研发先后投入了数亿元资金,才研制出这一世界领先的技术,遗憾的是,国内外对企业的侵权行为随之出现并愈演愈烈,企业不得不起诉相关企业,但在打官司的时候发现,企业耗不起时间、精力,即使胜诉,国内的赔偿也很有限,对侵权企业形不成有效震慑。
“好东西就应该有好价钱!一个创新产品如果没有30%—40%的毛利,研发费用根本收不回来。”伊顿库柏(宁波)电气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志校说,企业产品创新最担心的就是仿冒,一旦仿冒产品横行,创新产品的研发费用根本无法收回,将严重打击企业的创新积极性。
国家战略领域门槛太高,不少企业在关键领域发展遭遇阻力
丁庆告诉记者,基于公司开展业务的需要,两年前,公司向工信部提出申请经营基础电信业务,尽管四处争取,但受制于既有法律法规,工信部对这一申请不予受理。“不予受理的依据是《电信业务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其中规定公司的国有股或者股份不少于51%。那就意味着作为一家民营企业,永远不可能取得这一资质。”建议适时放开卫星通信领域的行政许可审批,激活国内的商用民用卫星市场,根据测算,一旦放开限制,我国的商用民用卫星市场将达到万亿级别,符合供给侧改革的理念。
季春霖说,“跟国有军工单位相比,无论在投资还是项目申请等方面尚有一些差距,希望能够与其享受同等待遇。企业还希望可以在军民融合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也愿意承担国家军民融合‘试验田’的重任。”
双良集团副总裁缪文斌说,集团在生物技术、碳纤维领域已经研发出了一些重要成果,希望政府能把更多的领域向民营企业放开,期待有一个公正透明的政策环境。
建议把知识产权保护提到战略高度,对处在技术最前沿的高新企业开放战略领域
李屹认为,知识产权关系到创新企业的生死存亡,如果企业花费10多年精力研发出来的技术随意被人侵权却得不到有效制止,谁还愿意做行业的探路者和领跑者?建议国家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并将其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充分保障高新企业的合法权益。
宁波图兰多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郑昭良也认为,国家应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企业辛辛苦苦创新出来的产品如果得不到保护,就没有生命力,就会夭折,就会被假冒伪劣打败,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创造力。
业界人士建议,对处在技术最前沿、积极在海外市场布局的高新企业,在强化保密安全监管的同时,可以适当修改现有法律法规,放开相关战略领域,让处在技术最前沿的高新企业拥有相关业务经营资质,既可以壮大企业力量,还可以借道走出去,可谓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