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有活力 发展增动力

2016-06-30 08:22 人民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创新有活力 发展增动力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国内企业科技创新现状如何,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本报记者对广东、山东、江苏、浙江4个省份25家企业的科技创新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中了解到,一些高新企业依靠创新,使自身的技术和产品走在世界前列甚至处在世界最前沿,提高了核心竞争力,企业业绩也逆势增长,呈现良好势头。同时,一些企业也呼吁,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改革产业工人培养模式,让更多民营创新企业参与制定行业标准。

创新氛围浓厚 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

创新氛围浓厚,瞄准并赶超国际最先进技术成为企业共识

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是一家成立于2010年的民办非企业新型科研机构,从一支仅有5人的海归创始团队,发展成为一个横跨五大洲12个国家和地区的全球创新共同体,获得累计专利授权1780余件。该机构在超材料、个人飞行器等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其中在超材料领域的专利申请数量占全世界该领域的86%,具有绝对优势。光启创始人刘若鹏认为,“我们必须瞄准科技最前沿,深度研发颠覆性创新技术。”

海创汇是海尔重点打造的创业项目孵化平台,它通过“人人创客”的模式以内部创业带动外部就业,实现了从雇佣者到创业合伙人的模式创新,营造了良好的创新氛围。在“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上,海创汇特别推出了小帅私人影院、HelloKitty洗衣机等5款智能产品。

江苏锦明工业机器人自动化公司的前身是锦明玻璃技术公司,从2008年起,企业开始谋划向产业高端转型,研制“工业机器人”这一新方向逐渐变得清晰。面对新领域,锦明玻璃选择走借智转型的路子,用高薪和超过20%的股权转让,将国内一个成熟的专家团队招至麾下,加快推进研制“重载工业机器人”,成功占领市场。

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创新产品市场前景广阔

记者在深圳市太赫兹科技创新研究院,看到一款已经成型的太赫兹人体安检仪,该仪器能够穿透衣服对人体成像,进而实现快速、高效、非接触式的安全检查。“这款安检仪,拥有目前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检测技术,可以在数秒内利用微波感应完成对人体的检测,能够解决机场、海关等重要场所的安检问题。”研究院执行院长、华讯方舟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丁庆说。

青岛华高墨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钱锋表示,公司自主研发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条石墨烯导静电轮胎,导电率可达到1.0×10-5S/m,能保证可靠地导出车体静电;针对防弹衣的轻量化及舒适性的需求,公司利用自主研发的专有技术和发明专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拉伸强度提升25%以上,定伸强度提升100%,抗冲击能力提高40%。

行业产能及业绩逆势增长,保持良好势头

尽管当前整体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但创新企业依然在快速发展。宝博集团董事长高明作说,集团的机器人制造业务逆势增长,2015年销售额达1.5亿元,同比增长50%;净利润达3200万元,同比增长30%以上。截至今年5月底,公司销售额达0.8亿元,比去年同期有近20%的增长。

“产品供不应求,还要进一步扩大产能,才能满足更多患者需要。”诺尔康神经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方平告诉记者,公司用10年时间成为国内唯一能自主研发人工耳蜗的企业,也使中国成为全球第四个拥有人工耳蜗自主研发能力的国家,“产品甫一问世,国际同类高端产品在中国的售价就降了一半。”

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梁建英说,今年3月,公司中标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铁车辆采购——846辆、金额总计13亿美元地铁车辆订单。这也创下我国出口发达国家地铁车辆数量最多的纪录。

依靠创新降低成本实现转型升级

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对于产业发展较为成熟的行业来说,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进一步优化产业链条,降低产品成本,实现了转型升级,夯实了企业稳步发展的根基,为企业再上台阶提供了动力。

依靠技术创新节能增效,大大降低了企业成本

作为国内汽轮机行业的龙头企业,杭汽轮集团去年以来实施35项控本增效项目。集团董事长聂忠海表示,“汽轮机是装备制造业的皇冠,产品技术含量高,制造难度大,生产环节多,如果在各个环节都能做到精细化管理,带来的经济效益、管理效益不容小视。‘暂停机组与在制品及对应客户数据的梳理’项目,预计为公司带来2000万元效益;二级公司中能汽轮动力有限公司推出的‘撬装化快装式降本增效’项目,首次成功承接两个印尼棕榈油项目,在原先由日企产品统领的领域抢占一席之地。”

进入宁波泰茂车业公司的生产车间,偌大的厂房机器轰鸣,产品不断从流水线上传出,却看不到多少工人,一台台机器人正在一刻不歇地进行着焊接、喷漆等带有危险性的工作。公司副总经理张良海说,公司近年来加大投入,大范围使用工业机器人,目前已投入了近5000万元,使用了90多台机器人。人员减少一半,效率却提升一倍。

通过创新优化产业链条,实现企业合理布局

“要依靠创新优化产业链条,把握创新的主动权。”梁建英说,早在引进时速200公里动车组之初,公司就明确了“以我为主”的策略,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两条腿走路,把握创新的主动权。公司提出“1比7”的投资理念,即花1元资金引进技术,就要配套投入7元资金进行自主创新。短短数年,中国高铁从“追赶”到“领跑”,与高效的协同创新密不可分。

宁波泰茂车业有限公司2004年开始转型:从“贴牌”生产迈向自主品牌的打造。2007年,公司董事长刘鹏在宁波建了第二家生产基地,命名为百利自行车有限公司,依靠自主创新开始转型。2008年,在遭遇金融危机的挑战下,公司产品凭借优质的工艺和实惠的售价,趁势而上,产 品在海外市场上拥有极高的人均占有率,产品销量不断上升。2015年销售收入实现13亿元人民币。

传统产业发展模式面临瓶颈,企业依靠创新转型升级意愿强烈

江苏雪豹日化有限公司创建于1989年,雪豹牌鞋油等系列产品曾连续多年全国第一。2000年,董事长童渝看到报道称,复旦大学研制出一种名为FE的生物蛋白复合酶,能促使组织修复,并能有效杀灭有害菌群。在复旦课题组与雪豹日化科研人员共同努力下,酶在牙膏膏体中保持活性的世界性难题被攻克,开创了生物工程应用于牙膏领域的先河。去年仅FE经典医生这个产品就销售了4个亿。

5月30日,上市公司中南重工正式更名为中南文化。面对近几年制造业的低迷,经过慎重的市场调研和论证后,董事长陈少忠决定涉足文化艺术界。通过收购、投资等多种形式,旗下已拥有大唐电视剧中心、芒果基金、《极限挑战》等多家文化机构和品牌栏目,去年仅中南文化板块就创造了4亿元的利润。今年计划在文化产业投资30亿元,预计文化板块的产值将超过上市公司收益的50%。

来源标题:创新有活力 发展增动力

责任编辑:韩新春(QY0001)  作者:武少民 严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