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建设如何“去虚火,强筋骨”(2)

2016-06-01 08:31 光明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智库建设如何“去虚火,强筋骨”

2 智库建立或转型应以什么为标准?

主持人:智库热的一大表现,是近两年内新建智库、转型为智库的研究机构大量涌现。既然建立智库是必然且应该的,那么我们就得首先厘清一个问题:决定是否有必要建立某智库,或者决定某机构是否要智库化转型的关键标准是什么。

薛澜:转不转型为智库、如何转型,关键要看一个机构的使命定位与政策研究需求的契合度。首先,不同社会组织都有其各自的使命定位,智库的使命定位就是在所选择的领域从事高质量的政策研究,这样的领域一定要有重大而持久的决策需求,如创新治理、全球治理、可持续发展、医药卫生等领域。新智库要瞄准新方向,老智库要在传统领域推陈出新,运用新的研究方法和视角拓展新思路。同时,新老智库都应注意不要跟风。政策研究也是有市场的,有的研究领域非常热、竞争激烈,有的研究领域比较冷,尚无人占领。新智库确定研究领域时,应审慎分析自己的比较优势,跟现有智库错位发展,以避免资源浪费。

王辉耀:最关键要看智库自身的研究定位。研究定位是智库研究的起点和方向。智库的研究定位应是时代背景与自身资源相结合的产物,时代背景是智库选择研究方向的出发点,自身资源则是智库取舍研究方向的立足点。对一家智库来说,关键是要在时代的大背景下找到自己的强项。智库的定位需要专业和专注,我称之为“智库的专业主义精神”。智库首先要选择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领域,然后要坚持不懈地精心耕作,力求在这些重点领域取得核心竞争力和广泛的影响力。

李国强:说到转型,我认为促进官方智库转型发展是当前的重要任务。因为官方智库在我国智库体系中占主体地位,但大多数官方智库功能单一、研究领域和研究组织形式单一、研究视野封闭偏窄、管理方式僵化、研究内容和研究机构碎片化、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单一,迫切需要加快转型发展。近两年来,官方智库在转型方面作了很多努力,但有不少是花样文章,没有深入研究并自觉遵循智库建设和管理规律,缺乏科学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因此,亟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机制和竞争机制,鞭策和激励官方智库率先推进内部转型,尤其不要陷入要编制要经费的小天地里去。

李刚:规范智库建设有两条路径,一是按照传统计划经济的思维,搞“审批制”。这样做表面上会使得智库发展很有序,但能不能催生一批代表中国软实力的世界一流智库?我持怀疑态度。二是把智库放到学术市场、国际政策市场里去竞争,历经10年8年的大浪淘沙,一批佼佼者能坚持下来,有稳定的资金、有自己的学术积累,和政府建立了良性互动,有政策需求,有国际影响,这就是有生命力的智库。

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家就该对智库撒手不管。不搞审批制,但有必要建立智库“登记制”。智库是从事战略和政策研究的公益机构,应享受免税待遇。美国智库的免税待遇来自税法的501(C)(3)条款,凡是享受了待遇的机构,每年必须如实填写990表格,把自己的基本数据如实申报,这些数据都是公开的,接受公众监督。我国如果采取这种登记制,一方面可以把混进智库的营利机构排除出去,另一方面,通过申报的基本信息,每年国家就可自动掌握智库的准确数量和基本情况。

另外,导致智库界虚火的原因之一,是国家和省市地方的智库治理有效制度供给不足。中央层面的智库治理需要在合规性管理、资金募集、免税待遇、人力资源等问题上提供全国性的系列规范文件,提高制度供给效率。

3 什么才是高质量的、真正的“智库论坛”?

主持人:总书记指出,现在一些智库热衷于“搭台子、请名人、办论坛”。在我们看来,这些形式是需要的,但必须同增强研究能力、提升研究质量结合起来,互为促进。换言之,智库办论坛,必须考虑活跃度、社会影响力与核心竞争力相统一。

李刚:总书记向来主张做事要滴水穿石、抓铁有痕。这个指导思想对智库界同样适用。智库界应该通过艰苦的数据积累、案例积累、分析范式积累进行长期建设。这种长期积累需要长线投资,短时间看不到成绩,而且很难坚持。“搭台子、请名人、办论坛”则不同,只要有钱,办起来不难,影响大、成绩看得见。对于急于出名的智库而言,办论坛自然是最佳选择。但很多水平不高的论坛对提升公共政策分析质量没有多大好处。

论坛作为智库的一种常见活动,主要功能是政策研制成果的发布和宣传,属于“出口”。当智库自身并没有研究成果时,智库论坛也只能是找别人来装点门面,实际上和举办活动的智库自身关系不大。

同时,媒体在智库传播方面也要更加理性。对决策过程时间分配而言,决策前调研占90%,决策占9%,发布宣传只占1%,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媒体不能只热衷于报道台上一分钟,而对台下十年功不加关注。

薛澜:政策研究当然需要加强学术交流和政策研讨,但是这种交流必须以实质的研究内容作为基础,同时也应注意目的与形式的有机结合。有的论坛注重学术交流和观点交锋,通过理性的探讨和辩论,使得问题更加明确,观点更加鲜明,解决问题的思路更加完善。这样的讨论往往不需要太大的排场,更多的是需要研究者和利益相关方平等参与。另外一些论坛注重的是政策沟通,通过举办论坛,把比较成型的研究成果向社会和公众发布,这样的论坛往往需要在形式上更加生动活泼,以吸引更多公众参与。如果不论目的如何,一律是高大上讲排场的“高端论坛”,这样的论坛浪费时间和财力,没有任何实质意义。

李国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智库论坛应予以限制。论坛、研讨会是智库影响舆论、启迪民众、建立智库品牌、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方式,其关键在于处理好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总书记指出的这些问题,其重要根源在于商业化、功利化,追逐名利。对于此类打着智库旗号举办的活动,应该按有关规定严格管理并促使其提高质量。

王辉耀:专业的论坛对智库研究有推动作用,但论坛的设置和智库本身有密切关联。真正的智库论坛,一定是围绕智库定位举行。会前首先要对当下的宏微观环境和来自政策部门、企业界、专家学者的相关政策需求进行详细研究分析,创造性地选择、拟定合适的主题和议题,邀请恰当的人选,进行专业、深入、全面的讨论交流。与会者在活动中交流思想、碰撞智慧,激发出大量对政策制定有参考价值的观点。这本身其实也是一个定向、集中调查研究的渠道,为建言献策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同时,通过公共传播还可以启迪民智、影响舆论。这样就使智库兼顾了活跃度、社会影响力与核心竞争力的统一。

例如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智库布鲁金斯学会,每年有200多场活动,平均每个工作日都有一场思想风暴,其座右铭是“质量、独立性和影响力”,其中影响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高质量的论坛或圆桌研讨。同时国际上的知名智库也通过论坛的形式提出话题,影响国际相关领域的议题设置,进而影响国际舆论。

4 怎样用好智库评价与排名的“双刃剑”?

主持人:智库建设要“去虚火,强筋骨”,重要一环是对智库进行科学的评估。智库评价评估也是智库管理的有效工具。探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智库评价评估体系,在今天的中国智库界逐渐成为重要议题。但怎样科学制定评价体系,又如何合理使用这一工具?业界尚未达成一致。

王辉耀:对智库进行排名有其积极意义,有利于不同智库科学认识自身发展水平,不断提升自身研究质量,共同促进我国公共决策的科学化、现代化。但是,应当避免一拥而上、重复泛滥的智库评价排名,特别是要避免智库、咨询公司等相关机构进行智库排名,防止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现象产生,影响评价公信力。

对智库的评价,应该由针对智库的专业研究机构从第三方角度进行,科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和评审流程,保证评价的独立性、客观性、公正性,以真实反映我国智库发展的现状,并系统总结评价结果,针对性地提出智库发展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李刚:智库排名是智库评估的一种形式和方法,绝不是全部。国际上智库评估有多种方法,比如美国智库管理界名家斯特鲁伊克就主张多做单个的智库数据积累和评估,然后根据评估改善智库管理和政策研究。现在,一些人把智库排名等于智库评估,甚至把智库排名看成一种话语权,无形中把智库排名这种工具异化了。

智库排名是非常严肃的事情,首先要有理论积累,其次要有数据积累。美国第一家智库布鲁金斯学会诞生于1916年,宾夕法尼亚大学麦甘的全球智库报告首发于2007年,两者之间相差91年。也就是说,美国经过90多年积淀,才出现一个著名的智库排行榜。我国大规模智库建设才两三年,还没有一定时间的积淀,对其进行排名意义有限,不如多做一些旨在提高管理水平和研究水平的评估工作。

薛澜:智库排名是把“双刃剑”,如果是在认真系统的研究基础上做排名,可以做到以评促建,推动智库良性发展。反之,在基本概念都不清楚的情况下,东拼西凑一些数据就搞排名,很可能对社会产生误导,对智库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例如,有些智库排名把大学或科学院当做一个基本单位来进行评比,是不妥的。还有一些智库评比,不关注智库的研究质量,而把智库的社会曝光度作为主要指标,只会把智库发展引向华而不实的歪路。所以,不如先对中国智库领域的发展做一些深入系统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再来进行排名也不迟。

李国强:建立科学的智库评价评估体系和方法,应处理好以下六对关系:要把正确的评价导向和科学的评价方法相结合,发挥好评价评估的导向性、促进性和示范性作用;方法上,要把问卷调查评价与实地走访调查相结合,与专业权威机构和人士评价相结合;智库专业化评估与社会多元主体评价相结合;要把决策咨询过程与决策咨询结果的质量、是否“管用”相结合,智库评价与决策者评价相结合;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产出与成效、规模与质量、特色与专业、开放与合作、自主研究与组织研究相结合。

来源标题:智库建设如何“去虚火,强筋骨”

责任编辑:韩新春(QY0001)  作者:王斯敏 曲一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