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报:系统化的治水思想还体现在哪些方面?可否为我们举例?
刘征涛:在水生态功能方面,也存在没有科学、系统化考虑的误区。一些地方、专家对水生态功能片面理解。如有些人认为,Ⅲ类、Ⅳ类甚至劣Ⅴ类水体,虽然可能对自然水体中的水生生物产生严重有害影响,但若只考虑水体的农业灌溉功能,由于其富含磷、氮等对农作物有用的营养元素,就可以直接作为农业用水。只要不用于养鱼,就无需治理。这是片面理解了水功能。
我认为,保护水环境质量首先要保障基本的自然生态水体功能,在此前提下再考虑水体人为使用功能,如农业用水、工业用水或其他用水的水生态功能等。这也是发达国家水环境质量管理成功的基本宗旨。片面理解水体生态功能的内在动因,可能是行政管理的部门化、行业化问题。各部门、各行业若仅从自己部门的角度出发看问题、思考问题,就可能缺乏流域水体管控的整体化、系统化布局。当前尤其要强化科学、系统化管理思维,避免各自为政。
记者:您刚刚从空间维度、部门维度分析了水环境管理要提升系统化思维水平,是不是从时间维度上看,水环境管理也需要更加系统?
刘征涛:确实如此。我们经常会发现,某个流域治理了很多年,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却收效甚微。每换一任领导,便会转变一些治理方法和思路。有时反反复复治理,问题还是没有解决。究其原因,从时间轴上看,很少形成一个流域整体治理系统,每个时间段的水环境治理工作有时相互断裂。要系统性地提高治理和管理水平,可以借鉴科研项目后评估方式,每过一段时间或经历一任政府,应对期间的水环境治理和管理成效进行后评估。主要包括对技术单位治理成效的评估和管理单位环境管理的评估。其中,对管理部门的评估更为重要。当然,重要的是对评估结果的不足之处要修正落实,这样才能实现预期目标。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环境治理效果的评估,特别是宏观管理方面的后评估及修正落实还很欠缺。评估及监督落实工作可以考虑由社会第三方主持。后评估在结合专家意见的同时,要重视社会公众的感受,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后评估的开展,一方面,可以分析管理和技术上的漏洞,不断调整管理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也可以系统总结、梳理此前的治理经验,为以后工作提供借鉴。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管理还是科研工作,如果顶层设计是科学、系统的,就不要频繁地转换思路,对之前的工作全盘否定。要坚持历史的脉络不断创新完善,坚持长效治理。这样,我国的水环境质量才能够一步步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