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水环境要坚持精细化系统化(2)

2016-05-23 09:32 中国环境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面对水污染新形势,需要有什么样的管理思路?

■水污染治理要实现精细化、差异化管理,按流域按功能分区管理。

中国环境报:“十三五”期间,面对水污染新形势,需要有什么样的管理思路?

刘征涛:“十三五”期间,水污染治理要实现精细化、差异化管理,按流域按功能分区管理。我国地域广阔,东西部、南北部自然地理、气候生态等条件都存在巨大差异。不同污染物在不同条件下对不同物种会产生不同影响。例如不同温度下污染物对生物的危害就不一样。南方地区温度较高,等量污染物释放的毒性就会比北方高。此外,不同地域河流面临的情况也不同,应采取不同的治理举措。

所以,在各地采用统一标准、统一技术手段管理是不够科学的。这会造成统一标准下,有的地区管理过严,有的地区管理过松,可能表现出“欠保护”或“过保护”现象。这种情况,也会造成一些地区监测数据与公众感受不完全相符的情况。因此,“十三五”期间,要实事求是地依据流域区域的实际情况,实现水环境的精细化、差异化、系统化管理。

中国环境报:如何实现水环境的差异化和精细化管理?

刘征涛:设置科学的差异化的环境标准是实现水环境差异化管理的抓手。比如,同样是氨氮指标、化学需氧量指标,南北方可以设置不同的标准。此外,还可以根据流域地域气候、生态、污染物等特征设定不同的考核指标。这样评价和管理水质才更科学。

设置不同生态区域的标准是精细化环境管理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当地环保部门要严格执法,落实监督,加强监管。同时,在科学的环境标准基础上,实施污染总量控制、排污许可制度等一系列环境管理举措,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水环境质量的改善。

中国环境报:目前,对水环境进行差异化管理有没有试点?

刘征涛:事实上,从“十一五”开始,环保部门就依托国家水专项在重点流域进行了一些试点。如北方的辽河、海河、黑龙江流域,东部的长江、太湖流域、南方的滇池、东江流域等。这些试点呈点状分布,主要侧重于科研,尚未作为强制性环境管理手段。通过试点示范,我们做了很好的探索和探讨。

“十三五”水环境管理要借鉴“十一五”、“十二五”成熟经验。这些成功的经验,将在“十三五”进一步得到完善。通过环境保护部现有的科研项目,以点带面,把好的成果真正在全国大面积推广。

责任编辑:管雪莲(QY0024)  作者:李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