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行政跨界断面水质污染问题怎么解决?
■要树立科学、系统化的全流域生态治水理念。
中国环境报:您提到环境管理要按流域按功能分区管理,这是不是也体现出水环境管理要坚持系统化的原则?
刘征涛:的确如此。系统化的理念首先体现在要将河流看做一个整体。例如海河的突出问题是恶臭水体较多。海河流域约60%的断面监测某些指标超过劣Ⅴ类。造成今天这种状况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海河整个流域可能被局部碎片化分割了。一些行政区域依据各自的需要,将海河出入境多处筑坝围挡,这种被人为分割的局部河段就可能成为一滩死水。现在的海河主河道已不是完整的水生态体系,可以说目前海河从自然流域水平上看主要是“无水可治”的状态。要解决海河流域的水环境生态问题,当前首先要考虑统筹安排,打通海河流域的主动脉,使之“有水可治”。在保障流域水体的自然水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再开展相关水生态功能区的水污染防控管理,实现提高水环境质量的目标。这也就是坚持了科学、系统化的治水思想。
此外,从发布的环境监测数据来看,虽然我国地表水总体稳中向好,但一些流域行政跨界断面的水质状况不容乐观。河流上下游的一些行政交界区域的水质污染已成为我国水环境管理的顽疾。究其原因,一方面,一些河段处于上游辖区的下游末端,一般不涉及辖区的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等,当地政府管理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下游地区也没有管理权限。在一些地方,邻近交界线的5公里~10公里有可能成为管理死角,一些企业在此偷排偷放。
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树立科学、系统化的全流域生态治水理念。流域不同行政管理河段及相邻区域,要在流域整体水环境系统化管控的体系内建立一定的协调监管机制。如采取全流域水平的容量总量调控、基准—标准监管、排污许可证制度、生态补偿等管理方式,明确全流域水环境监管的完整体系内部各部门分工协作的各自责任和可实施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