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与坦然
外界要多善意 自身更要自信
“兄弟,麻烦请你找人把网上的帖子帮我们删掉吧,我们这里没有滥用职权的问题,网上有人造谣,但我们说不清呀。”某晚深夜12点,在新浪微博工作的小李接到一位地方干部打来的电话,语气中透着急切与恐慌。
对网络的“恐惧”心理一直在官员群体中存在。有的人担心个人隐私被曝光,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 有的人担心工作疏漏等不良现象被曝光,影响前途;也有官员担心网络监督混淆是非、颠倒黑白,让人有口莫辩……
当前有多少官员患有“网络恐惧症”?他们最怕什么?《人民论坛》 曾展开了广泛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0%的受调查者认同官员患有“网络恐惧症”;高达88%的网友认为官员“网络恐惧”是“好事,说明社会进步了”。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网络与数字传媒研究室主任的闵大洪撰文分析:一些官员的内心对互联网一是怕,二是恨,常常会发泄对网络监督和网络反腐的不满。
作为一名“60后”官员,现年53岁的陈俊卿是位“资深网民”。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时任南昌市长的他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有微博也有微信,每天晚上12点到凌晨1点多钟,他都会刷微博,看看网友的评论和“拍砖”,看看有什么骂声,“我不怕,很坦然,因为作为市长必须听见这些声音”。
陈永博说:“消除官员们 ‘害怕引起关注’的焦虑,需要网友围观时的善意,更需要官员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增强面对媒体时的自信。”
“网络问政,织博为民。关注民生,痴心不改。”陈里在微博签名的这段话,应该成为每位官员的态度。
对话
自投罗“网”,方能网罗未来
对话复旦大学数字与移动治理实验室主任郑磊
解放周一:移动互联网的爆炸性增长带来了公众消费信息的巨变,也增加了官员表达自己的一个渠道,您如何看待目前官员们在网络上的表现?
郑磊:总体上,大多数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已经初步适应了网络,也会在网络上表达自己。但还是有不少人这方面的意识不到位。
3年前的夏天,我参加了一个关于网络问政的会议,到现在还记得一位地方官员说:“为什么国家不管管微博、微信朋友圈,都乱成这样了,为什么不封掉?”我当时非常惊讶,没想到还有部分官员有这样的心态。从源头来讲,官员在互联网上的表现是个心态问题,把自己当做一个官和当做一个公仆,姿态是不一样的。
解放周一:哪些做法,能让官员在网络上有亲民的好表现?
郑磊:如果你经常玩微博,你会发现很多官员更愿意以机构、官微的名义出现,因为怕担责任。但网友们和官微打交道,就不会有和真人打交道的亲切感。
比如说,肇庆公安局开设的微博“平安肇庆”,是我国第一个警务机关的机构微博。“平安肇庆”有这样一个细节,每一天值班的小编都会把自己的照片和职务放上去,详细地告诉大家我是谁。这样,网友们觉得自己在和一个人打交道,距离自然拉近了。
解放周一:曾有官员建议,面对网络舆情,要“热情面对不回避、真诚相待不敷衍、满足信息不推诿、多与网民交朋友”。
郑磊:套用一句现在比较流行的话,官员们在网络上的表现要“少一点套路,多一点真诚”,因为套路早晚是要被识破的。
公信力就是这样,为了建立良好的公信力,你要持之以恒为人民服务,但公信力丧失,只需要一件事情就够了。
几年前,四川凉山自治州会理县政府网站发布的一则新闻中使用了合成痕迹明显的照片,县领导“飘浮”在一条公路的上空,图片说明称领导在“检查新建成的通乡公路”,之后就被网友调侃为“漂浮领导”了。
但会理县的处理方式还是值得肯定的,他们随即在官方微博道歉,承认那张照片确实是PS(软件合成)的。因为当天光线不好,照片拍得不好,但通乡公路建好了,领导也是在当天去检查的。之后又发布了好几条介绍当地风景的微博,并自嘲“这次没有PS噢!”
只要你真诚,网友还是理解的,人都会犯错,也可以被原谅,这也是官员在互联网上分享自己生活的用意吧。
解放周一:网络潮流,浩浩荡荡,国外一些官员就特别注重与网民的沟通,接受网络的监督,在这方面,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的?
郑磊:比如美国,他们的官员需要有很强的公共沟通能力,有些官员甚至还会有一个团队,来帮助他了解民众关心什么,教他怎么与民众说话。但是其中也有问题,能说不一定能做。很多事先的承诺,在执政时可能都做不到。
但我觉得他们仍然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比如,他们的官员把了解公众的需求、注重与公众沟通看得十分重要。
解放周一:有人评价说,“互联网政治”正在考验官员的行政智慧。
郑磊:互联网时代,网络素养已是官员最必需的素养之一。真懂网,才能不落伍、不僵化;勤上网,才能更好地察民情、知民意;善用网,才能淡化本领恐慌、健全执政能力。别再把互联网当成洪水猛兽,自投罗“网”,方能网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