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白重恩:化解过剩产能要遵循市场规律
作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五大任务之一,去产能无疑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一环。白重恩指出,现在很多地方化解过剩产能的办法是让一些企业停产,“这些停产的企业并没有被关掉,随时可能又出来,再继续生产,就会造成进一步的压力。所以我觉得,化解过剩产能仍然是一个在路上的事情,还需要继续努力。”
白重恩说,短期解决过剩产能的办法很多,更重要的是需要找到解决长期的结构性问题的办法,或者说怎么不形成新的过剩产能。这就需要找到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过剩产能。“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些病根,够很难找到好的药来来对症下药。”
白重恩认为过剩产能产生的根源有几个方面。
第一,与过去运动式的政府投资计划有关。为了应对外界冲击,政府急忙采取大力度刺激政策,短期造成对某些产品的需求很大,而市场并不清楚这样的刺激能持续多久。结果效果越来越不好,持续性也越来越差,并造成了产能过剩。“把能想到的基础建设设施做得差不多,再找到好的投资项目越来越难的时候,边际投资就没有前面好。”白重恩说。而且这种运动式的刺激计划造成了大量的政府债务,赤字在不断扩大,财政有没有能力来持续这样的刺激,确实是比较大一个问号。
“我们去查了2008年、2009年,国务院、发改委的文件,看哪些行业是有扶持计划的。然后再看跟这些行业相关的行业,最后,构造了行业政府扶持指数。我们发现,产能过剩跟政府扶持指数是有高度相关性的。政府扶持指数越高的行业产能过剩越严重”,白重恩表示。
第二,某些政策与市场规律不吻合,背离了市场规律,造成政策的不稳定性。一些企业是听市场的,这些企业做得还不错,还有很多企业是听市长的,市长扭不过市场,市长给指的方向,并没有给市场指的方向那么好。
第三,一些不合理的制度催生了过剩产能。“比如项目审批制,建一个钢厂可能要十年才能拿到批文,等拿到的时候已经产能过剩了,怎么办?是建还是不建。我观察到的是大部分地方政府还是要建的,已经花了十年才拿到批文,为什么不建”,白重恩举例说。
这种项目的投资应该对市场做出灵敏的反应,审批制度使得实际的投资和观察到的做这个投资的申请之间的时间拉得太长了,造成了对市场的反应非常不敏感。
第四,因为去产能会影响GDP,尤其会影响就业,所以部分地方政府对于化解过剩产能并不积极,因此化解过剩产能的速度比较慢。“2008年之后,随着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土地价格水涨船高,地方政府财力有了大幅度提升,于是大量融资,去做投资,造成产能过剩。当有企业希望收购兼并本地企业时,地方政府的地方保护,也阻止通过收购兼并化解产能的可能。地方政府对企业的这种直接或者间接的干预,使企业化解产能面临很大困难。”
第五,制度的不健全也让过剩企业难出清。白重恩以“僵尸企业”举例,由于破产法律并不完善,如何处置破产企业的资产面临很大难题,牵扯到国有资产的风险就更大了。“国有资产如果破产清算的程序不是很规范,那么在处置的过程中,就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遗漏。如果出现了遗漏,最后又发现,资产卖的价格太低了,就叫国有资产流失,如果价格卖高了,别人不要了。”
如何才能有效化解过剩产能?白重恩给出了五条建议。
第一,政府政策要遵循市场规律。这样稳定性就会比较强,就不会给企业带来这种到底是听市场,还是听市长的困惑,也不会因为太多的听市长而造成很多的产能过剩。
第二,必须改革项目审批制度,使得企业能够快速应对市场变化。
第三,不同的企业面临着不同的成本,尤其不同所有制的企业,获得资源的成本还是不一样,要努力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更大的作用,使得不同所有制的企业获得资源的成本差距不大。
第四,银行必须加强关注坏账的产生及解决。
第五,2014年底的“43号”文虽然对地方政府借债有了更多的约束,但是仍有一些地方政府违规违法的给企业提供担保,这个如果不改变,可能问题也很难解决。所以,地方政府的决策机制和激励约束做出重大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