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指出,“价值增值不在流通中,而又必须在流通中实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牢牢抓住流通环节这个“牛鼻子”。从生产全局来看,流通阶段是生产初端的延伸,社会再生产过程整体而言就是生产和流通过程的统一。作为连接供需两端的中间桥梁,流通环节畅通高效,就能极大降低交易成本、减少市场摩擦,从而让人力、财力、物力更有效率地作用于生产;流通环节优化服务,就能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用户体验,让企业在产业分工中占据有利位置。眼下,“买卖结束才是交易开端”已成商业共识,但我们很多企业仍然是重商品销售、轻服务质量、缺后续保障,极大制约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供给能力提质增效。直面瓶颈、补齐短板,充分利用流通环节延伸产品价值链实现增值,当是中国经济克服困难、华丽转身的重要选择。
风物长宜放眼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既是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生命线”。放眼当下,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国内形势“压力山大”,国民经济很有可能经历一个L型增长阶段。致力于解决中长期问题,结构性改革必须作为主攻方向,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一方面须遵循市场规律,善于用市场机制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政府要勇于自我革命,对于那些持续亏损的“僵尸企业”要敢于拔掉“呼吸机”“输液管”。阵痛不可避免,但是必须为之。倘若今天不以“壮士断腕”的改革促发展,明天就可能面临更大的痛苦。只有退够,才能向前,所谓“明道若昧,进道若退。”
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人民的福祉,说到底要靠生产力的发展。为今之计,我们唯有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动真碰硬地干下去,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中国经济才能拥有更强的内生动力,才能迎难而进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