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和需求侧是经济硬币的两面。旺盛的需求可以刺激供给,供给同样可以创造、激发乃至引导需求。作为连接供需两端的中间桥梁,流通环节畅通高效,就能极大降低交易成本、减少市场摩擦,从而让人力、财力、物力更有效率地作用于生产;流通环节优化服务,就能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用户体验,让企业在产业分工中占据有利位置。直面瓶颈、补齐短板,充分利用流通环节延伸产品价值链实现增值,当是中国经济克服困难、华丽转身的重要选择。
“供给侧改革”可谓当前解读中国经济的关键词之一。在5月16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能因为包袱重而等待、困难多而不作为、有风险而躲避、有阵痛而不前,要树立必胜信念,坚定不移向前推进。
最近另一则引人关注的新闻是,阿里巴巴遭国际反假联盟暂停会员资格,原因在于假货太多。电商平台饱受假货困扰只是一个缩影,戳中的是我们整个供给侧的痛点。总书记的提醒与现实的尴尬两相对照,更让人看到供给侧改革的现实紧迫性。
揆诸中国市场,低价爆款充斥其间,质量优良的高端产品依然匮乏;山寨假冒比比皆是,新颖独特的原创产品却凤毛麟角。近些年来,海淘大军异军突起,就连马桶盖、电饭煲等日用品也要千里迢迢往回背,让人感慨需求外溢、消费外流的同时,也映照出国内生产水平与消费结构升级之间的结构性矛盾。这无疑需要我们在供给侧上发力,理顺供需关系。
供给侧和需求侧是经济硬币的两面。旺盛的需求可以刺激供给,供给同样可以创造、激发乃至引导需求。在某种程度上,供给的质量无形之中塑造着消费者的需求层次,影响着公众的消费心理。在市场上,“A货”“高仿”颇占风头,消费预期沦为“买真买假无差别”,“逐低”竞争就会愈演愈烈。卖假货必然刺激假货生产,过度打折必会抑制必要的成本投入,而服务缺乏将令商品的价值不完整实现。一旦消费需求被误导,“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逆淘汰就无法避免,整个产业的创新能力也难免在虚假泡沫中消磨殆尽。相反,只有让供给和需求实现良性互动,不断提高供给质量,要素配置扭曲才能被矫正,才能涵养出诚信公平的商业文明;只有逐渐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最大限度释放生产活力才不会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