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降低债务负担和融资成本
主持人:近期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推动相关政策落地,进一步放宽准入,打造公平营商环境,促进民间投资回稳向好。应采取哪些措施尽快补上民间投资的短板?
黄志龙:近年来,相关部门一直在基础设施领域推广公私合营(PPP),但效果并不明显,主要问题可能还是民营企业仍然处于弱势地位,其盈利前景得不到保障。未来在推行PPP过程中,政府部门应该换位思考,把民间资本导入到有稳定现金流和收益的项目中来,避免民间资本成为旁观者。同时,要打破民间资本进入医疗、教育、金融等服务业的“玻璃门”、“弹簧门”,让促进民间投资36条各项政策真正落地。
在去库存、去产能方面,仍有许多工作可做。比如,去产能必然有大量企业需要进行兼并重组,应在财税、金融、员工安置等方面支持民营企业家积极参与处于困境中的国有企业兼并重组,盘活存量资产。
降低民间企业的债务负担和融资成本也很关键。资产证券化、债转股等盘活存量资产的方式不应仅限于国有企业,也应同样适用于民间资本和企业,这样有利于降低民间企业的杠杆率。与此同时,也需要让货币和信贷资金惠及到民间企业,让低成本的资金活水也能润泽民间企业,而不仅限于在房地产市场、金融机构内部、地方政府债务等领域空转。
刘立峰:当前,稳增长已逐步上升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从短期需求来看,投资具有乘数效应,投资是稳增长的关键因素,这并不因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而有丝毫改变;从长期供给看,投资是资本的形成过程,决定了未来潜在增长水平的高低。可以这样理解,促进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快速增长,供给、需求两者均需发力。
可以从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发挥财政性资金的带动作用和增强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等方面入手,提升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如充分运用财政资本金注入、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综合手段,降低项目投融资和经营风险,提高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积极性等。此外,在公共投资项目综合开发、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方面进行更为大胆的探索,都能有效提升民间投资的积极性。
许召元:应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对民间资本的带动作用。比如,基础设施是政府投资重点投入的领域,也是民间投资增速大幅度下滑的领域。一季度全社会交通运输和仓储邮政业总投资增长7.9%,但民营部门的交通运输业投资仅增长3.6%,其中民营资本在“铁路运输业”的投资更是大幅降低16.4%,这些基础设施往往是社会效益好但自身效益差,而且存在垄断和投资回报不明晰的问题,应加快改革,创造公开公平的投资环境和投资空间,提高对民间资本的吸引力,从而带动民间投资增长。
总体来看,我国已经进入到从“数量追赶”向“质量追赶”的新阶段,规模扩张型的投资空间已经较为有限,要保持投资较快增长,根本在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完善公平竞争的体制机制,形成创新者得实惠受保护、高质量者发展快的优胜劣汰格局,从而促进企业加强更新改造和研发创新的投资,走上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