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十三五”系列报告会第十一场4月26日上午在京举行,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刘永富作了题为“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报告。记者采访了刘永富。
1、问:我国扶贫开发取得了哪些成就和经验?
答:改革开放37年来,经过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农村居民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连续十多年超过全国农村平均水平,贫困地区交通、电力、水利、通信、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农村低保和基本养老保险等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我国成为第一个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发展中国家,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2、问: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还面临哪些困难和问题?
答:我国扶贫开发形势依然严峻,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实现脱贫摘帽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短板。
当前,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困难。一是数量多。五年时间实现5575万贫困人口脱贫和832个贫困县摘帽的目标,每年要减贫1000万人以上。二是越往后越难。经过多年努力,容易脱贫的已经解决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大多居住在自然资源贫乏、地理位置偏远的地方,往往“无业可扶”。三是贫困人口发展能力弱。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文化水平总体偏低、劳动能力不强,超过92%的贫困人口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42.2%的贫困人口主要是因病致贫,16.8%的家庭缺少劳动力,往往“无力脱贫”。四是特困问题突出。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和特困群体,贫困程度更深,减贫难度更大。五是易返贫。因病、因学、因婚、因房等问题返贫情况时有发生,新的贫困人口还会出现。
主要有六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精准扶贫体制机制还不健全,帮扶措施还存在“大水漫灌”或缩小版“大水漫灌”现象。二是扶贫开发责任还没有完全落到实处,少数地区和部门工作滞后。三是扶贫合力还没有形成,相关扶持政策衔接不够,社会力量没有充分动员。四是扶贫资金投入还不能满足需要,贫困县统筹整合资金用于脱贫攻坚的难度仍然很大。五是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主观能动性有待提高,包办代替、大包大揽的做法助长了等靠要思想。六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待加强。
3、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提出了脱贫攻坚的总体目标,包括哪些内容,如何准确理解?
答:“十三五”脱贫攻坚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这个目标有三个特点:一是基本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一个标志性指标。”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就是底线目标、基本标志,是必须完成的硬任务。二是不留锅底。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结束和本世纪第一个10年扶贫纲要结束时,贫困人口都没有完全脱贫。历史上贫困县三次调整,总数没有减少。脱贫攻坚的目标是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不留锅底,这是历史性的。三是没有退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5年时间,脱贫攻坚也只有5年。中央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召已经发出,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全党向世界作出了庄严承诺,没有退路。
实现上述目标,至少有三层含义:一是意味着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了全面小康社会;二是我国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地解决,具有里程碑意义;三是我国将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定的减贫目标,继续走在全球减贫事业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