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要差异化功能定位。尽管我国四大自贸试验区在建设过程中结合了各自的区位优势,各具特色地提出了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对接思路,如上海自贸试验区突出强调了“四个中心”的建设以及服务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需要,天津自贸试验区突出强调了对接京津冀一体化,福建自贸试验区突出强调了对台交流合作以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建设,广东自贸试验区则突出强调了粤港澳一体化和带动泛珠三角产业升级的功能定位。但四地自贸试验区在主要任务设计、产业发展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同质化竞争,尤其是在吸引外资企业方面实际上存在着各种力量方面的“权衡”和“比拼”。从服务国家战略定位的角度来看,四地自贸试验区一定要差异化功能定位,共同服务于中国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战略需要,更多强调彼此之间的协调发展,打造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要协调各方共同推进。我国四大自贸试验区均是在原有的保税区、保税港区、保税物流园区、综合实验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具备了良好的经济发展条件和一系列优惠措施,在建设过程中也出台了一系列创新举措。但如何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提高效能、优化服务;如何调动多个相关职能部门互动、联动,共同推进创新发展;尤其是如何理顺自贸试验区新政策与原有政策之间的关系,协调解决好政策调整带来的难题等,需要引起重视,进一步加强协调配合,实现整体推进。
要强化政策的落地实施。四大自贸试验区都存在部分创新举措的提出仅停留在政策设计的层面上,并没有很好地根植于当地企业的需求,企业在对部分政策的落实、流程等方面了解知之甚少,甚至在碰到一些具体问题时不懂得找哪个部门来解决的情况。因此,需要加强对新出台的创新政策的解读,特别是需要加强引入专业人士来帮助解读、推广,让更多的民众、企业家了解并加以应用。同时,各部门要持续跟进,及时加以研判和评估分析,必要时也需要对政策实施进行纠偏,以保障政策的实施效果。
如何持续推进自贸试验区创新发展
加强部门间的统筹协调联动。一是主动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充分借助国务院建立的自贸试验区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功能,帮助协调解决自贸试验区建设过程中跨部门、跨地区的重大问题。二是加强四地自贸试验区之间、自贸试验区内各个片区之间的协作,通过研讨会、工作沙龙等形式,破解难题,深化合作,实现各个自贸试验区、各片区差异化联动发展,共创“1+1+1>3”模式。三是加强四地自贸试验区中省直部门间的沟通联动,提高政府政策信息的公开化和透明度,提高政策落实效率。四是加强高校、政府部门、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政策前瞻、资政服务功能。
加大产业深度融合对接。一是有序推进自贸试验区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对外开放,促进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和服务链升级,引进完整的上下游配套产业链体系,提升产业发展的活力。二是促进自贸试验区区内区外产业联动发展,根据产业功能布局的原则,可以考虑将自贸试验区的发展分为自贸试验区核心区域、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区域以及自贸试验区功能辐射区域三个层面,加强各个区域层面的对接与联动,将创新举措由区内惠及到区外,加快自贸试验区建设经验的复制和推广。
加大国内外人才引进培育力度。加大力度引进自贸试验区建设过程中所急需的金融、管理、航运、物流等相关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引导自贸区企业用好用活人才政策,以多样化的形式吸纳人才。加大四地自贸试验区中高等院校、高职和中职院校开设与自贸试验区建设所需的相关专业和课程。做好人才引进过程中的后方保障工作,使得人才能够“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
健全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建设务实高效的政务平台,整合行政审批平台、便民服务平台,推进行政审批的智能化和信息化建设,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完善贸易平台建设,促进平台功能在进出口环节、运输、仓储、加工等流程的全面延伸覆盖,增强平台界面的用户体验感,提高售后服务保障能力。加强跨境电商平台建设,实现统一监管、统一申报、统一结算、统一退税等一站式服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