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蒙区域合作收获生态硕果

2016-07-06 08:13 京华时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京蒙区域合作收获生态硕果

提到内蒙古,就会想到蓝天白云和茫茫草原。广阔的草原是农牧民赖以生息的家园,更是庇护北京、华北的生态屏障。在京蒙合作框架下,两地政府部门正致力于营造更好的区域生态环境,一批企业也投身于“治沙种草”的生态产业,构建一道道绿色长城。

小草种出大学问

在内蒙古蒙草公司的草原乡土植物馆,一畦畦花草长势正旺。不同于一般的温室,这里培育的并不是娇贵柔弱的花草,而全部是耐寒、耐旱、生命力顽强的乡土植物。它们的用途也不仅仅是用来观赏和美化园林,更承担着修复当地生态的重要使命。

蒙草公司是国内唯一以驯化本土植物用于生态修复的上市企业。公司副总经理高俊刚告诉记者,蒙草的生态修复不是简单的种树种草,而是尊重自然,坚持“用当地植物修复当地生态”的理念,首先要对当地的土壤结构、退化状态、原生物种、局地气候、降雨量、肥力等进行全面调查,再选育原生性的乡土植物,根据当地生态普查的历史资料及生态研究数据,对适宜本地的动植物种类进行量化配比,有的修复甚至要引入蚯蚓、蜜蜂和菌群等,以实现环境的自我调节与恢复。

在敕勒川呼和塔拉万亩草原,蒙草用两年的时间,通过人工种植与草地改良,在乱石滩上再现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在北京,蒙草的项目也开始落地,其在北京建立的京津冀乡土植物研究院致力于选育推广京津冀地区乡土植物,他们从野生植物中优选出的长青石竹、青绿苔草等栽培品种已成功应用到APEC雁栖湖会议中心、京密引水渠团城湖调节池等绿化工程中。今年4月,由蒙草与北京市园林局共同编制的北京市地方标准《绿地节水技术规范》正式实施,蒙草公司为该规范提供了“北京地区122种园林植物的耐旱能力评价”,推出了“种养一体化”的节水园林方案,已成功运用到土耳其大使馆等园林项目中,并正在“北京市增彩延绿示范工程”——北京东郊森林公园投入建设。

沙里淘出大生意

内蒙古有一望无际的草原,也有广袤的沙漠。让外人想不到的是,并不讨人喜欢的黄沙,在内蒙古却已经成为一项颇具经济效益的产业。

说起内蒙古的沙产业,不能不提一家把沙漠治理当成生意的公司——内蒙古仁创沙产业有限公司,这是一家由北京中关村科技企业——仁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设立的企业,致力于利用先进技术和当地丰富的硅砂资源,对沙漠进行综合治理,变害为宝。他们以沙漠硅砂为原料研制出的透水砖等生态砂基建材千变万化——可以透水,也可以保水;可以透气保水,也可以透气不透水;还可以透水不透油。这些透水砖看着不太起眼,却铺进了颐和园、长安街乃至鸟巢等北京奥运会场馆和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在“靠沙吃饭”的通辽市奈曼旗,以沙子工业、沙地农业为主的沙产业体系已成为全旗经济的重要支柱。奈曼旗经济和信息化局党委副书记张凤国告诉记者,目前全旗大大小小依沙而建的企业有20多家,年“吞沙”规模达50万吨以上,实现产值30亿元以上。奈曼旗发展沙地工业,不占用农民一分土地,反而每年从沙地中“吃”回1000多亩土地用于造林种草,实现了“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的良性互动。

在京蒙区域合作框架下,内蒙古的沙产业正引起越来越多北京企业的关注。在去年8月于北京召开的阿拉善盟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重点项目投资推介会上,首创集团、同仁堂、中青旅集团等5家北京企业与阿拉善盟达成了投资沙产业的意向。

大气联防成效显

在京蒙区域合作中,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也是重要工作之一。在这方面,内蒙古各级政府部门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保护厅了解到,自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内蒙古与北京积极开展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共同推进大气污染治理,改善区域空气质量。内蒙古在全区12个盟市采取了控制燃煤污染、工业污染、机动车污染、扬尘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的“五控”措施,推进重点行业、重点区域的大气污染治理。一组数据可以说明内蒙古的大气治污成效——去年,全区12个盟市的空气质量平均达标天数达295天,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0.9%。另外,距离北京较近的呼和浩特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还先后配合北京市完成了APEC会议、“9·3阅兵”空气质量保障任务。

记者从内蒙古发改委获悉,在已经起草形成的京蒙“十三五”时期全面合作框架协议中,“构筑区域绿色生态屏障,共同打造北方绿色长城”被列为主要任务之一。有理由相信,在京蒙双方的持续努力下,两地的天将更蓝,草会更绿。

来源标题:京蒙区域合作收获生态硕果

责任编辑:韩新春(QY0001)  作者:刘朝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