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走出去”更要“走进去”

2016-06-20 08:29 经济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企业“走出去”更要“走进去”

近年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实现快速增长,投资领域不断拓展,规模不断扩大,技术含量不断提升。而随着企业“走出去”规模越来越大,领域越来越广,各方面的风险也越来越多。要看到,企业“走出去”到国际上发展,这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真正走进国际大市场、融入国际大市场,生存下来,发展好——

主持人:经济日报记者 李予阳 冯其予

嘉宾: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合作室主任 张建平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 白 明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院长 桑百川

新趋势:

全方位投资格局渐现

当前,中国企业“走出去”呈现哪些新趋势?哪些因素促成了新趋势的出现?

张建平:企业“走出去”亮点纷呈,可圈可点。第一,中国投资规模迅速扩大,特别是并购比重显著增加。今年前5个月,我国对外投资增幅达到了60%以上,而此前也就是20%至30%左右。第二,制造业对外投资异军崛起。以前,商务服务和租赁、金融、资源能源行业“走出去”较多,但最近制造业对外投资迅速增长,如吉利并购沃尔沃、三一并购德国的普斯迈斯特等。第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特别是高铁、电站、港口、机场、公路等大型项目带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趋势更加明显,尤其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这一趋势更加凸显。第四,在新常态下,2016年中国无论是按照哪种口径来统计,都成了净对外投资国。

之所以会呈现出这些新趋势,主要原因有二。其一,中国现在已到了对外投资增速高于引进来增速的阶段。目前,中国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根据经济学家测算,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达到这一阶段后,对外投资将持续增加,一批跨国公司的成长壮大也让对外投资需求更加旺盛。其二,中国政府积极构建企业“走出去”的平台,“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自贸区建设的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的推广,都为更多企业“走出去”营造了良好政策环境。

白明:近年,我国对外投资增速加快,对外投资规模与利用外资规模大体相当,我国正从商品输出大国逐渐向资本输出大国迈进。可喜的是,当前企业“走出去”不再局限于资源能源等传统行业,全方位对外投资的格局正在形成。而以往表现不太强劲的服务行业,“走出去”势头也很迅猛,比如万达并购美国第二大院线AMC等等。体育产业也有不少突破,如苏宁并购国际米兰俱乐部约70%股份。

“走出去”进入加速度的背后,是我国企业综合实力的增强、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此外,目前的国际经济形势也给并购提供了很多机会。

桑百川:近年来,我国制造业企业对外投资明显提速,与制造业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对外投资也在高速增长。特别要强调的是,不仅国有企业对外投资高速增长,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增速也非常快。这说明,我国民企的活力与实力都在增强。

新环境:

运营理念需动态调整

有不少企业,在国内运行顺畅,可一旦到了境外新环境就水土不服。这一普遍现象的背后,是否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值得企业思考与总结?

张建平:从当前的案例来看,国内企业需要在很多方面认真思考与总结。第一,要动态调整运营理念与方法。十里不同风。很多企业在国内表现良好,可如果把国内的运行模式、思路完全照搬到新环境中,就会犯经验主义的错误。第二,要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在全球化的时代,企业要做足功课,积极储备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资源的人才,积极培养具有全局思维的综合性人才,以适应全新环境下的挑战。第三,企业在项目落地后,要加强与对方社会各界的交流,消除因文化、理念上的差异带来的误判、误解,将可能的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

白明:有不少企业在“走出去”前并没有做好相应准备,有的是全球化战略不清晰,有的是对自身比较优势认识不到位,还有的是盲目追大求全,忽视人才建设和管理制度的更新。这些潜在的风险,都会在企业“走出去”后被迅速放大,成为企业“走得出去,走不进去”的障碍。

桑百川:在一些国家眼中,把我国国有企业定义为同一所有者。比如,我国不同的建筑公司在海外工程项目分别去投标,却被认为企业背后是同一所有者,具有串标的可能性,对方就会借此把中国国企屏蔽掉。这实际上是对中国国企运行模式和管理框架的严重误解,消除这种误解需要加快国企改革。目前,国有企业总体改革方案中已明确了国企分类改革思路,但还需要进一步明晰,加快推进。

此外,很多企业“走出去”还被陷入到对方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纷争中。比如,此次中国高铁被毁约,主要还是因为政治上的考量。美国西部快线公司在声明中表示,项目最大的阻力来自美国联邦政府“高铁列车必须在美国制造”的规定。美国政府设定这样的条件实际上是为增加本国的就业机会。可以说,这样的规定违背了世界贸易组织规则,WTO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定里明确规定,禁用内销比例的限制、国产化比例的限制、出口比例的规定等等。但在美国大选之年,这样的决定很容易赢得选民支持,也常常被用作影响选情的工具。

来源标题:企业“走出去”更要“走进去”

责任编辑:韩新春(QY000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