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立足中国大地、植根中国文明,凝练中国智慧、创新中国思想,解决中国问题、服务中国发展,深刻回答了事关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长远发展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是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纲领性文献。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并就如何坚持和巩固这一指导地位进行了系统阐释和精辟论述。为什么要牢牢把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个灵魂,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各领域,怎样才能切实解决好真懂真信、为什么人、怎么用的问题?围绕这些问题,本报今天特刊发理论对话。
主持人:
光明日报记者 曹建文
嘉宾
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 颜晓峰
山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商志晓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郭建宁
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韩振峰
1.为何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主持人: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不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事关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能否繁荣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明确提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这一重要论断,对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商志晓:两千多年前,《淮南子》记述的“削足而适履”的故事,就很清楚地表明了不顾自身实际、生搬硬套的危害。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脱离开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搞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也是如此。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诞生于近代以来我国救亡图存、发展强大的时代课题的回答与解决过程中,成长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传入中国并指导我们党带领亿万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争取社会主义前途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就其历史背景与现实存在而言,它处于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指导、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度,肩负着用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去揭示社会实践的本质与规律、总结提升我们党治国理政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经验与理论创造的重大使命,这样的时空境况与责任担当,决定了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韩振峰:古人云:“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是被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了的科学理论。这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内在依据。二是因为自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马克思列宁主义之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开始有了“主心骨”,有了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中国共产党人在这面伟大旗帜指引下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巨大成功。这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现实基础。
颜晓峰:“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在涌入的诸多西方思潮中,中国先进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救国救民的真理,由此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从此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对于百年中国的影响,对于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引领,对于全党全民族世界观方法论的培育,对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塑造,都是广泛深入持久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秉承崇高的社会理想,聚焦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贯彻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开创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既自立于世界思想之林,又融入人类思想之海,为中华思想理论的时代成就作出了独特历史贡献。
郭建宁:中国选择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和意识形态所决定的。我国是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指导思想和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同时,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所证明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于德国,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过程也就是逐步中国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成果。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续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2.为何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主持人:我们党虽然自始至终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党内每一位同志、每一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已经完全解决好了真懂真信问题。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真懂真信是基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人们必须有了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才能更好观察和解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种现象,揭示蕴含在其中的规律。此论述可谓一语中的。
商志晓:对马克思主义是否真懂真信,既是一个能不能够坚持的问题,更是一个愿不愿意坚持的问题。真懂与能够坚持相关,真信与愿意坚持相连。假如不懂不信,就根本谈不上坚持;即便能懂能信,也并非就一定真正坚持,因为其中还有一个立场是否站稳、学风是否端正、方法是否科学的问题,涉及一个是否真会、是否真做的问题。应该说,真懂真信是前提、是基础,真会真做是延伸、是目标。解决好真懂真信的问题,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去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而不能采取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的态度;要下大气力、下苦功夫去掌握真谛、融会贯通,而不能经典著作没读几本,一知半解就哇啦哇啦发表意见。
郭建宁:其一,只有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这门科学,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是“基本功”“看家本领”的问题,也是“压舱石”“总开关”的问题。其二,只有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才能让马克思主义入耳入脑入心,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其三,只有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才可能解决有的领域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的问题。
颜晓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我著故我在”的理论家,也是投身于“现实世界革命化”、将其理想信念付诸行动的实践家;是创立了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研究了资本主义发展至帝国主义阶段内在规律的作者,也是虔诚信仰、知行合一、高尚美好的真人。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就能够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精神力量,做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有着“究天人之际”的大境界、为先进阶级代言的大胸襟,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就能够从中感受精神的魅力、汲取精神的动力、寻求精神的定力。
韩振峰:真懂才能真信,真信才能真用,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任何科学理论都来源于实践,而产生于实践基础上的科学理论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前提是对马克思主义“真懂真信”,即通过“真学”而“真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精髓”,掌握其精神实质,然后才能做到“真信”。“真懂”不是简单的懂其本本、懂其字句,而是懂其实质、懂其精神、懂其规律;“真信”也不是简单的信其表述、信其名词,而是信其立场、信其观点、信其方法。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只有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会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