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外贸升级如何与供给侧改革同步
一季度,我国加工贸易出口下降15.9%,连续13个月负增长。如果取整按16%算的话,也就意味着一般贸易和其他贸易方式必须以8%的正增长,才能使外贸实现零增长。而4月份,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再下降8.2%,拉低整体出口增速2.9个百分点。
在专家看来,外贸企业与当前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压力并无二致,而外贸的升级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处在同一过程之中。
“我们不能就外贸谈外贸,就创新谈创新,而应做实基础,做好基础产业,做强企业。企业活,创新活,产业活,外贸活。”龚晓峰说,外贸创新要与经济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东莞外贸之所以率先走出低谷,与企业主动转型有关,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绝对不会等、靠、要,他们在求生存中不断发展创新。
此次的文件中,支持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被放在了突出的位置,提出了具体的财政、土地、金融政策,并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加工贸易业务审批。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说,加工贸易一度占我国对外贸易规模的53%左右,而现在加工贸易的比重大幅下降到只有30%左右。这也是现在对外贸易总规模增速相对比较低迷的重要原因。“我们希望加工贸易有相当一部分,特别是有条件转型升级的部分,在国内得到更好发展”。
在专家看来,加工贸易的转移,其实凸显了外贸在供给侧改革大趋势下的一个发展方向。加工贸易一部分流向周边国家,一部分由我国中西部地区承接,这一方面是国内资源约束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对外资流向的主动选择。走掉之后,这个空缺谁来补?答案还是要回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层面。
在中国贸促会研究院研究员赵萍看来,当前最重要的是要提升中国出口产品附加值,促进“优进优出”。“为应对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我国出台了4万亿元的一揽子经济刺激政策,加上地方出台的配套政策、给予的资金支持,低端外贸产业严重过剩,投资回报递减,出口竞争力下降。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要加法、减法一起做,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促进外贸供给和国内外市场需求协同。”
“当前中国外贸创新的空间和路径非常广阔,核心是中国外贸的转型升级和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南京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黄繁华认为,中国外贸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内涵看,它包括贸易产品创新、贸易商业模式创新、贸易制度规则创新等。从外延看,它既受制于国际市场,又与国内经济发展密不可分。但无论如何都逃脱不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层面。
“中国应进一步促进企业提升创新驱动力,不断优化外贸商品结构。具体而言,要强化创新成果同产业发展的对接,培育更多更具竞争优势的外贸新产品。要加快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并使其获得新的竞争优势。要通过倡导工匠精神和提高外贸产品的品质,满足新市场特别是国际中高端市场的需求。”黄繁华表示。
3.外贸如何结合国际产能合作
欧洲议会于5月12日通过一项非立法性的决议,以中国未满足欧盟有关确定市场经济地位的五个标准为由,不支持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仍建议在对华反倾销调查中使用“非标准”办法。
根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第15条规定,世贸组织成员应于2016年12月11日终止对华反倾销的“替代国”做法,这是世贸组织各成员应遵守的国际条约义务。然而,当前世界贸易处在最糟糕的时期,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情况下,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针对我国一些重点行业、传统贸易大户的贸易摩擦在加大。
但与此同时,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我国与相关国家的外贸增长表现好于整体。4月份,我国对东盟、欧盟出口分别增长12.6%、9.7%,对部分“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出口保持增长,对菲律宾、泰国、印度出口保持增长。
而在对外投资合作方面,1—4月,我国企业共对“一带一路”相关的49个国家进行了直接投资,投资额同比增长32%;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相关的60个国家承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同比增长58.9%,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53%。
此次意见特别提出,要发挥双向投资对贸易的促进作用,推动对外投资合作和贸易相结合。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带动我国产品、技术、标准、服务出口。这些都被认为是我国外贸新的增长空间。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庄芮认为,要重视以投资带动贸易,特别是结合“走出去”战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构建以中国为核心的区域价值链或全球价值链,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带着自有技术和自主品牌到海外投资设厂,以此带动相关中间品或零部件的进出口,形成我国外贸发展新动力。
“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外贸持续多年的增长主要依靠加工贸易。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美经济体日益重视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加上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加工贸易在我国外贸发展中的作用逐步降低。未来我国应更多重视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带动外贸发展。”庄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