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2016年北京市“展望‘十三五’发展谱新篇”系列形势政策报告会第六场举行。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李红兵作题为《做强养老服务业 实现老有所养》的专题报告,介绍了北京市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举措。千龙网对本场报告会进行了网络图文直播。
在本场报告会开始之前,千龙智库综合舆情产品发展中心对本场报告会网民关心的话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及时总结分析形成报告反馈给北京市民政局及主讲人。调查结果显示,网民对居家养老模式十分青睐,同时网民对当前养老服务的社会保障和社区养老服务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极为关注。“十三五”时期北京市如何做强养老服务业实现老有所养?本场报告会主讲人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李红兵作了深入解读。千龙智库对此进行了梳理,以飨读者。
当前形势
平均每天净增500名60岁老人
李红兵介绍,目前北京市人口老龄化有规模大、增速快、不平衡等特点。截至2015年底,北京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约315万,占总人口的23.4%,人口老龄化程度居全国第二位。北京市常住老年人口340.5万,占常住人口总数的15.7%。北京市平均每天净增500余名60岁以上老年人,净增120余名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
李红兵表示,尽管老年人口快速增长,但目前北京市老龄化程度仍处于中度;不过,到2030年,北京市老龄化将达到重度,户籍老年人口占比超过30%。到了2050年,北京市户籍老年人将超过630万,每3个人中就有1名老年人,进一步迈入超老龄化社会。“并且这种人口结构和社会形态将持续50年。”
应对举措
2016年完善市区两级老龄工作体制
目前,北京市也正从加强顶层设计、盘活现有资源、推进医养结合、培育服务品牌、壮大服务队伍等10个方面入手,总共开展了54类大项行动,积极推进养老服务。其中,2016年将完善市区两级老龄工作体制,成立老龄委协调推进小组,编制发布《北京市“十三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出台《关于促进老龄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此外,还要开展城乡社区闲置设施调查,对养老服务机构和照料中心开展摸底评估,利用闲置设施解决老旧小区养老服务设施不足问题,并出台《新建居住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移交、管理办法》和《北京市居住区配套养老设施建设协议书(示范文本)》等。
“十三五”期间,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目标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收缴率保持98%及以上,城乡基本社会保险实现应保尽保。二是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丰富多样,养老服务市场全面放开,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养老服务业成为首都服务业新的支柱。三是老龄社会管理体系共建共享,涉老企业发展壮大,养老服务社会组织发挥重要作用。
居家养老幸福工程正在实施
北京市正在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进入养老服务领域,采取项目申报的方式对公益性、公众性项目以奖代补,重点培育与老年人居家生活紧密相关的老年餐饮、康复护理、养老家政、社区便民、健康科技、文化教育、网络信息、老年用品等8个行业,扶持有专业规模的养老服务商开展连锁经营,就近提供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截止2015年12月,共发展服务单位14817家,依托北京市96156社区服务热线对服务单位进行监督。2015年,在东城、西城、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房山、顺义8个区开展了养老助餐服务体系试点建设工作,市级安排资金4495万元,给予每个试点区一次性项目补助支持,主要用于支持装修改造、配置设备设施、老年膳食研发等方向,连续支持三年。
居家养老幸福工程正在实施。一是打造养老助残服务“金卡”。二是完善养老助餐服务体系。三是提升养老照料中心辐射能力。四是做实社区养老驿站。五是建立应急救援服务网络。六是开展适老性社区和家庭设施改造。七是实施关爱老人“五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