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与中国新型金融体系
“大金融”理论突出强调了必须将金融和实体经济视为统一的整体,必须将整个金融市场(即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视为统一的整体。在此框架下的“互联网+金融”融合了传统文化中“守正出新”的理念,既包括“互联网改造传统金融”,即传统金融的互联网化,也包括新兴的互联网金融新业态,也就是将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有机结合,实现同源共生、相互补充、合作共赢的新型金融体系,体现了新常态下金融体系发展的新形态和新演进。
互联网和金融是中国迈向一个现代国家的两大重要动力,两者的融合将会产生巨大的能量,也将为我们赢得千载难逢的历史新机遇。300年前英国的商业银行体系和100年前美国的投资银行体系,都是通过金融创新推动了国家崛起。“互联网+金融”的变革及形成的新型金融体系,将是中国走向世界金融强国的重要路径。
动态平衡“金融效率”和“金融稳定”,实现无危机的稳定增长。一是大国金融体系的发展过程就是在稳定和效率之间平衡,也就是在防范金融风险、避免金融危机和追求利润最大化、提高盈利水平之间寻求平衡的过程。二是在中国新型金融体系框架下,更应该强调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相互促进、相互融合,注重传承以银行体系为代表的传统金融的“稳定器”作用,同时也要鼓励和发挥互联网金融的“效率器”作用。三是当前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过强、效率性太弱,因此应通过推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强化金融效率提高。稳定多一点还是效率多一点,或者互联网金融大一点还是传统金融大一点,都不是关键,关键在于平衡和动态拟合,进而实现无危机的稳定增长。
促进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走向“竞合”,实现“1+1>2”的增强效应。一是互联网金融将倒逼传统金融进一步降低经营成本、加强创新能力、转变发展模式。二是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在服务对象、行业规模、经营渠道等方面具有互补优势,将在充分竞争中互学互鉴。三是今年“两会”的政府报告将“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列入2016年重点工作,当前互联网金融刚经历“野蛮生长”阶段,其发展过于迅猛,导致的问题多、风险大,必须强化监管。我国也一直从战略上适度保持着对金融的国家控制力,通过货币政策、监管政策和信贷政策“三位一体”的政策整体框架,有能力协调、统筹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竞争融合,实现螺旋式发展。
实施互联网金融“三步走”战略,与人民币国际化相辅相成,呈现“国际国内两个战略”“双轮驱动”“三步走”的中国新型金融崛起模式。为配合人民币国际化“三步走”的进程,实现国际、国内金融战略的同步,“互联网+金融”也考虑三步走战略。第一个阶段“适当宽松”,在强调防风险、守稳定的基础上,主要发挥“市场之手”的作用,敢于触动传统金融的既得利益,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大力引导扶持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第二个阶段“以严为主”,主要发挥“政府之手”,严格控制规模、完善体制、避免金融危机,实现规范发展。第三个阶段“松严结合”,动态优化“政府之手”和“市场之手”的组合,促进和鼓励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的融合。人民币国际化“三步走”与互联网金融“三步走”相对应,实施以“互联网+金融”为主体的国内金融战略和以“人民币国际化”为核心的国际金融战略,呈现“国际国内两个战略”“双轮驱动”“三步走”的中国新型金融崛起模式。
充分认识“没有银行稳定就没有中国金融稳定”,继续维护传统金融(银行体系)基础性地位和主导作用。一是综观世界经济发展史的数次金融危机,一般都是始于股市危机或者货币危机,然后波及银行体系,银行体系相对处于金融体系安全性的“第二个层次”,是金融体系的“最后一道防线”。二是基于大陆文明的“国家禀赋”,决定了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是第一位的,也需要以此保障中国大国崛起进程。三是过去30年对依靠银行体系实现金融稳定已形成路径依赖,未来30年中国还需要继续发挥银行体系的“金融稳定器”作用。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