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好政治家办报的时代要求(5)

2016-03-21 09:27 人民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把握好政治家办报的时代要求

讲述好中国故事

讲话强调,要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快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并听清中国声音。这是站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内宣外宣两大要素的角度,对坚持政治家办报提出的更高要求。

中国已经站在世界舞台的聚光灯下,我们的对外传播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内容丰富前所未有、舞台广阔前所未有。从建设“一带一路”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理念需要媒体传播、中国道路需要媒体解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讲好中国故事是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政治要求,也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然而,现实情况是,我们在国际上还常常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也传不开的境地,存在着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中国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奇谈怪论不时出现。我们有责任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中国故事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话题,让中国声音赢得国际社会理解和认同。

讲好中国故事,要处理好文与道的关系。“文者,贯道之器也。”在信息时代,谁的故事能打动人,谁就能得到更多听众、更好传播。对外传播不能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而要把“道”贯通于故事之中。这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道”,也是中国改革发展之“道”,还是中国参与世界治理、与各国携手打造命运共同体之“道”。为什么我们在“挨骂”时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国际话语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我们的发展优势和综合实力还没有转化为话语优势。通过引人入胜的方式启人入“道”,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让人悟“道”,才能在国际舆论场上形成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赢得更多话语权。

讲好中国故事,要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对内报道要有外宣意识,考虑国际影响;对外报道要有内宣意识,兼顾国内受众感受。现实表明,国外受众也希望了解一个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希望在重大事件和关键节点上听到中国的声音。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前,人民日报的任仲平文章《向着第一个百年目标迈进》编译后向海外推送,获得100多万用户关注。当前,我们迫切需要从国家战略的层面,将对内传播与对外传播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运营,形成协同效应、实现协调发展。

讲好中国故事,要利用好新媒体平台和文化活动平台。新媒体时代提供了“弯道超车”的可能。目前,人民日报海外社交媒体账号的粉丝数超过1800万,在全球报纸类媒体中排名第一。这样的“新技术红利”,使我们有可能在全媒体时代的群雄逐鹿中打破长期以来西方媒体称霸全球的格局。同时,我们积极开展媒体外交,连续两年成功举办“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去年邀请到来自61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122家主流媒体参会,使之成为我们对外传播的重要落地平台。“十三五”期间,我们将进一步优化整体布局、集中优势资源,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更好履行政治家办报的时代使命。

来源标题:把握好政治家办报的时代要求

责任编辑:韩新春(QY0001)  作者:杨振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