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奋斗华章 实干写就——“十四五”以来首都高质量发展综述

2025-11-17 09:26 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奋斗华章 实干写就——“十四五”以来首都高质量发展综述

春发夏长,岁物丰成,五载光阴将一幅壮美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当五年前谋划的战略任务、重大工程全面落地,超乎寻常的困难挑战被逐个化解,风高浪急的重大考验被一一抵御,北京在“十四五”时期标定了高质量发展的全新坐标。

这五年,是北京与国家同频共振的五年,是民生愿景变成幸福实景的五年,是改革开路一茬接着一茬干的五年。全市上下坚持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在奋斗中蓄积力量拔节成长,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书写出不平凡的京华篇章。

首都担当 同频共振

站上景山公园万春亭南北远眺,红垣黄瓦与秋叶交织更显老城的庄重和迷人。近一段时间,北京中轴线独有的壮美占据了无数人的朋友圈。

每个镜头捕捉的画面汇在一起,拼凑出大国首都古今交融的恢宏气象。去年7月,北京中轴线历时12年申遗成功。全市以一线牵一城,推动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

从推进百余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到认定312栋(座)历史建筑,再到探索形成“申请式退租”“共生院”等特色实践……北京严格落实“老城不能再拆了”的要求,老城文化遗产历史格局逐步恢复。

进入新时代,当面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的时代之问,拥有3000多年建城史、870多年建都史的北京如何作答?

五年来,本市紧紧围绕实现“都”的功能来布局和推进“城”的发展,以“城”的更高水平发展服务保障“都”的功能,中央政务空间形象更加舒朗庄重,首都文化在保护传承中繁荣发展,国际交往综合承载能力持续增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首都功能持续优化提升,更牵动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的蓬勃生长。

清晨6点,从北京西站出发的复兴号列车披着霞光,奔向雄安新区。列车上,有宣武医院的医生,有中关村的创业者,还有赴当地考察的企业家……每一个身影都是北京以分内之事支持雄安新区建设的缩影。

北京中关村百余公里外还有个“中关村”。“过去我们是北京中关村的‘村民’,现在又成了雄安中关村的‘村民’。”提到雄安,天融信公司副总裁刘军的第一感受是“快”。雄安中关村科技园短短两年聚集200余家高科技企业,形成创新“小气候”。

千年大计,功载千秋;国家战略,攸关全局。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新时代我国首个区域重大战略。“十四五”时期,北京以“一核”强力驱动整个区域的高质量发展,让国家大战略更好在京津冀落地开花。

创新链、产业链融合是佐证。“十四五”以来,北京输出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2308.7亿元,是“十三五”时期总额的近两倍,更多北京科技成果在津冀地区转化落地。

百姓是亲历者。三地共建医联体达到115个,临床检验结果互认医疗机构达1300余家。2024年三地PM2.5年均浓度与2020年相比分别又下降约两成,空气质量实现“三级跳”。

首都的高质量发展既与国家系列战略部署同向发力,又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频共振。

翻开北京“十四五”规划,一个指标值得探寻。对于“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的目标设定是82件左右,但到2024年该指标已达159.8件,多了近一倍。

党中央“十四五”规划建议首次提出支持北京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五年来,我们率先整合设立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着力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努力打造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发动机。”市发改委主任杨秀玲说。

在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布局建设的37个科技设施平台中已有29个进入科研状态,俨然成为全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在中关村科学城,国际首个统一多模态世界模型、中国大陆首款自研3nm系统级芯片小米玄戒等重大原创成果相继诞生。

放眼全市,北京拥有全国重点实验室145家、占总量的近三成,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保持在6%左右、位居全球创新城市前列,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的成果数量占全国半数以上……

位居全球创新网络上的关键枢纽,北京理应以全球最密集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最多人次的高被引科学家数量、最大规模的科研人才队伍、最具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更多首都担当。

首善答卷 民生为先

北京“十四五”成绩单上,有些数字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就业是千家万户关心的大事,也是市委、市政府的民生头等大事。本市打出了一套力度空前、靶向发力的“组合拳”,城镇新增就业年均27.8万人,每年归集并发布面向毕业生的岗位超10万个。

面对百姓对好医院、名医生的期盼,优质医疗资源加速向薄弱区域转移,平原新城等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达到5.09张、较2021年增长14.6%,清华长庚医院、积水潭医院在回天地区升级扩容,友谊医院顺义院区等顺利开诊,每家综合医院都有了儿科。

有些数字既带“新意”,又含“心意”——

关注到网约车司机、外卖小哥等群体户外奔波发生职业伤害的风险更高,出行、外卖等行业率先实施职业伤害保障制度,三年来累计参保157万人,越来越多群体的职业伤害权益得到保障。

针对99%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的实际,122家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从无到有,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业化、普惠性的养老服务。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十四五”时期,本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七有”要求和“五性”需求,民生投入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始终保持在8成以上,资金更多、更直接地用到了老百姓身上。

民生幸福的温暖画卷,也靠城市治理的每一笔勾勒。

今年9月,温榆河公园二期建成开放。这座北京跨行政区域最多的大尺度生态空间,面积相当于近3个奥森公园。

五年前,“建设温榆河公园”这件事写入北京“十四五”规划。如今的开放恰恰兑现了给市民的承诺。“我们致力于打造‘北京城区最大的百万市民乐园’和‘千万市民的后花园’。”北京市温榆河公园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李文宇说。

正是抱着这份使命感,首都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2.92%,提前超额完成“十四五”目标。整座北京城已成为被绿色簇拥的“千园之城”,3015公里绿道串联绿色生活,让“推窗见绿、出门进园”从愿景变为日常。

每一座超大城市的发展历程,几乎都面临精细化治理的考题,既攸关城市风貌,又关系民生。面对道道考题,北京给出自己的答案。

面对交通治堵,北京地铁的版图囊括更多地方,新增运营里程152公里、站点95座;五环内和城市副中心信号灯已经全部联网控制、平均不停车通过率76.7%。

一些区域车位难求,本市以错时共享等方式累计提供共享停车位6万余个。

以“接诉即办”对百姓的个性问题及时响应解决的同时,本市还建立“每月一题”机制,对70余个反映强烈的共性问题开展专项治理。

五年来,北京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以绣花功夫提高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城市宜居水平全面提升。

改革开路 接续推进

去年,北京第一支柱产业“易主”:信息软件业营收迈上3万亿元台阶,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突破20%、首次实现全年各季度均居所有行业之首。

如奔跑向前的少年,北京信息软件业每年都向前迈出一大步,“十四五”以来就连跨两个万亿元台阶。不断上扬的增长曲线,生动诠释了产业发展的接棒前行。

人工智能时代,这一产业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期,面临新考验:大模型和数据新型生产要素等“新动能”正在改变信息软件业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具身智能等新硬件不断对软件提出“新需求”。如何应对技术迭代升级、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关键变革期?

“为抓住本轮人工智能应用爆发的重要机遇,我们通过‘人工智能+’行动计划,把信息软件企业作为人工智能应用的主渠道、主服务商,培育信息软件业新增量和新动能。”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本市持续端出改革举措,铺就AI创新蝶变之路。如今,北京备案上线大模型162款,全国占比约三成,稳居全国首位,全球首个纯电驱拟人奔跑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天工”等成果在京诞生。

产业的创新发展也需要一只“有形之手”,引导要素集聚,以改革破解难题。

围绕要素高效配置开展全链条的改革,恰恰是北京的优势: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等多项改革试点已经推向全国;新设8只政府投资基金,坚持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已支持212个项目约190亿元;发布首个场景化、字段级自贸试验区数据出境负面清单;在全国率先完成省级层面生态产品总值核算……

进入到企业和百姓可感可及的微观层面,营商改革的切口虽小、力度却大。

“一件事”,过去需要在不同部门奔波办理的“一堆事”变成“一件事”,涵盖企业开办、变更、注销等113项服务;

一个“码”,全面执行“扫码检查”,非现场检查覆盖率达67.9%;

一个小程序,“京通”实现1453项市级服务“掌上办”;

一站式政策服务平台今年上半年就汇聚政策738份,上线579个政策兑现事项。

无数个“小切口”汇聚成营商环境的“大变化”。如今,本市已迭代出台改革措施1700余项,助力经营主体2021年到2024年年均增长6.2%、总量达到268.6万户。

“十四五”即将落下收官之笔。如创新突破依靠坚持不懈,产业发展得一棒接着一棒跑,改革只有进行时,首都高质量发展自当久久为功、厚积薄发。“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全市上下正在扎实推进“十五五”规划谋划编制,本市也将聚焦首都功能优化、城市品质提升、产业创新发展、人民生活幸福、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等方面深入研究,精心谋划重大战略任务、重大改革举措和重大工程项目,不断开创首都改革发展新局面。

前路漫漫亦灿灿。下一个五年,正等待着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向着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目标奋进!

来源标题:奋斗华章 实干写就——“十四五”以来首都高质量发展综述

责任编辑:李冬红  作者:曹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