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火星计划”助力青年才俊展锋芒

2025-10-09 11:14 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为“90后”干部提供舞台,培养高质量发展人才 “火星计划”助力青年才俊展锋芒

10月,“火星计划”训练营即将结营,上百名营员均为北京朝阳区对产业经济感兴趣的“90后”干部。

与传统培训不同,这一次,干部无须所在单位推荐即可自主报名。他们在训练营中接受实训、历练成长、展露才干,并经受市场一线企业的考察打分,在更大的舞台上有了“被看见”的机会。

借鉴MBA培养模式

今年春,朝阳面向全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发出“火星计划”招募令。这样声势浩大的训练营,报名却只有两条硬杠杠:“90后”、对产业经济感兴趣。此外,一律不论出处、不看层级。一时间,报名者破千人。

以往,干部参训往往需要由所在单位推荐,名额平均分配到各单位。“‘火星计划’要给所有年轻人提供舞台,让他们都能有机会被看见。”朝阳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任超介绍,高质量发展路上,离不开青年人才,朝阳区要探索建立更能适应高质量发展和前沿需求的年轻干部培养机制。158名入营者中有8位博士、128位硕士,七成是“95后”。

入营后,他们无暇歇歇脚、喘口气,因为摆在面前的并不是传统的“一贯制”培训,而要一路竞争闯关、逐轮进阶,只有保持优异表现,才能获得更丰富的培训资源。

干部培养不能和市场需求脱节。在课程设计上,朝阳区借鉴了MBA课程体系,十多个重点产业赛道的课程均由一线创业者、企业家讲授。他们身上散发的热情和创业精神感染着大家,学员带着问题学,学完就能用。组织部门还把打分的权力交给了企业家,请他们评价哪个年轻人更有市场眼光、更受企业欢迎。

7月上旬,100个学时的通识培训结束,75人进阶到实践闯关阶段。他们自由组合成25个调研组,既要完成产业调研报告,也要承担招商引资等任务。

在实战中研究真问题

“火星计划”训练营是一次“真刀真枪”的实训。在实践闯关环节,朝阳区为每位学员配了双导师,分别来自产业部门和市场一线。导师为学员提供资料信息和方法指导,但尽量不干预、不设限,放手让年轻人在实战中研究真问题、探索新方法。

今年前7个月,朝阳区广告业营收高达870亿元,居全市之首。任娇、孙婉童和姜立阳组成团队,在走访58家广告企业之后发现:产业红火的背后也有隐忧。比如,随着传统的品牌广告日渐式微,公司要靠大平台投流。“如果一直沿用既有模式,高增长很难持续。”来自区市场监管局的任娇说,团队一起撰写了《AI+广告产业发展路径与应用场景研究》,尝试提出了推动产业升级的实施路径。

招商环节更是实打实的硬仗。他们为企业精准测算迁址成本与收益,详细解答政策,引导其理性选择。一个月时间先后推动3家企业落户,注册资本近6000万元。

25支团队共形成了77份堵点报告、25份产业献策报告,部分内容将纳入朝阳区的“十五五”规划。学员们还引入了24家企业,注册资本2.4亿元——当然,比漂亮的成绩单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过程中表现出的才干。

让“小透明”崭露头角

训练营的项目负责人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一名干部才入职一年多,在单位是“小透明”,虽然大学学的专业是经济,但干的却是行政事务。这次训练营中,他敏锐的思维和产业眼光让企业导师印象深刻。

朝阳区委组织部副部长韩珊珊告诉记者,如今,已经有两家产业部门向组织部提出将他调入的申请。他未来究竟会去什么岗位,还要综合统筹,“但他的职业生涯一定有了更多可能性。”

根据训练营表现情况,朝阳区将综合考虑干部学习经历背景、专业素养、发展潜力,推进“四个一批”,即:向产业部门补充一批,在经济岗位重用一批,产业部门间交流一批,到市场一线锻炼一批。

接下来,朝阳区还将制定“菁英朝阳”优秀年轻干部成长成才计划,结合干部成长规律,将入职最初的五六年作为培养关键期,及时跟进培养措施。“对于所有学得好、干得好的干部,朝阳区会给足够大的平台。”在不久前的一次座谈会上,朝阳区委书记吴小杰给学员代表鼓劲儿,“不论在什么岗位上,你们都要做行动派、实干家。”

记者手记

种木待成材 聊为十年事

朝阳区是首都的经济大区,在发展和改革中,一支讲政治、懂专业、善学习、肯开拓的干部队伍格外重要。另一方面,很多年轻干部苦于没有展示舞台。

“火星计划”用市场化的选人育人方式,破解了双方的难题。前不久,记者参加了学员代表座谈会,眼前的这群年轻人眼里有光,脱稿也能侃侃而谈,对自己的研究领域有深入的思考。

种木待成材,聊为十年事。在座谈中,区委相关负责人也多次讲到,不能急功近利,“催熟”干部,而要遵循成长规律,夯实根基。这些学员的职业道路如何?现在还不可能有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朝阳区打通了助力年轻干部成长的工作链条,也通过这支新生力量调动了全区干事创业的热情,为可持续发展积蓄了力量。

来源标题:为“90后”干部提供舞台,培养高质量发展人才 “火星计划”助力青年才俊展锋芒

责任编辑:李冬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