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新闻发布和舆情应对实战演练”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

2024-12-04 08:56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新闻发布和舆情应对是公共部门回应社会关切、凝聚各界共识、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阵地;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完善舆论引导机制和舆情应对协同机制”等要求,中国人民大学第四批“123”金课、公共管理学院本科专业核心课《应急管理与危机公关》分别于11月25日和12月2日举办两场“新闻发布和舆情应对实战演练”。

课程负责人唐钧教授对“新闻发布和舆情应对实战演练”提出总体框架,要求建立健全舆情风险管理系统,针对“事前—事发—事中—事后”四阶段、开展八要素的创新:一是创建“舆情风险评估机制”和“舆情风险控制机制”;二是完善舆情预案和“舆情底数”;三是提升“舆情首次回应的质效”;四是优化“舆情结构化回应机制”;五是深化“舆情疏浚”和“打通堵点”机制;六是完善“舆情利益”的甄别和保护机制;七是落实“舆情安全感”的恢复和强化机制;八是健全舆情风险治理的长效机制。这些舆情风险管理的原创知识体系将全面助力舆情应对的提质增效。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专业负责人唐钧教授主持实战演练,千龙智库舆情风险评估治理中心主任赵丽娜,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学系副系主任孙英英副教授,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博士研究生田雯、黄伟俊等,担任实战演练的评委。

图1:“新闻发布和舆情应对实战演练”顺利举办

“新闻发布和舆情应对实战演练”的10支参演队伍结合近期具有典型性的突发事件,运用理论模型开展实战演练。

第一队:《地方恶性事件“舆情防火墙”何以筑牢》

以某地涉妇女拐卖虐待事件为例,运用“两场三维”模型、“冰山理论”、“利益相关”模型等,归纳舆情在传播层级、信息层次、议题层面的演变规律,总结地方公共部门在危机处理中存在的信息发布误定性、回应未治本等问题,并提出了构建危机初期信息发布机制、建立多维利益相关方回应策略等建议。

第二队:《天灾之下的舆情风险管理》

以地震后的舆情风控为演练场景,运用“两场三维模型”分析了官方的应急救援宣传策略,并从公共部门舆情形象“转危为安”的角度提出若干项改进措施。 

第三队:《“空难”事件的应急新闻发布》

以某航班坠落事件为例,基于“舆情责任”模型、“利益相关分析”模型和“两场三维”模型等对该突发事件最后一场(第十场)新闻发布会的发布内容及舆情反馈进行分析,总结出“多场新闻发布内容重复度过高”等3项发布失误,并相应提出3项改进建议。 

第四队:《酒店坍塌事故中的新闻发布和舆情应对》

以某地酒店坍塌事故为例,运用“信息管道模型”、“利益相关者”模型、媒体报道和舆情传播“四层次模型”、舆情“标&本”理论模型等开展综合分析与反思建议,认为在舆情事后要从“本”出发开展整体复盘与危机学习,深刻汲取事故教训,并将复盘成果运用至“根源治理”中去。

第五队:《如何让“滑坡事故”危机公关不“滑坡”》

以某地滑坡事故为例,运用“两场三维”模型总结了此次危机公关的成功经验,包括及时发布信息、善于提炼议题、创新表达方式、挖掘报道层次等;在反思环节,超越“窗口”效应,探究了“一案三制”在危机应对中的效用与不足。

第六队:《重大社会热点事件的新闻发布与舆情应对》

运用“两场三维”模型分析了事件发生后围绕依法惩处罪犯、回应公众关切、完善法制建设三个方面制定应急管理策略;使用舆情的“标”“本”兼顾原则,关注事件的直接利益相关方与间接利益相关方,总结“多管齐下”的舆情应急处理方案。 

第七队:《食品安全事件的舆情公关分析》

运用“两场三维”模型、“信息管道”模型、“时度势效治”模型等探究各阶段官方应急公关的效果,结合“奶酪模型”“冰山模型”分析舆情事件爆发原因,并针对责任主体、利益相关者诉求等,凝练舆情应急处理方案。

第八队:《新媒体时代下校园食品安全事件的危机舆情治理研究》

结合社会燃烧理论总结了校园食品安全事件舆情的共性特征和失控原因,运用责任模型、“两场三维”模型、“时度势效治”模型等提出了舆情预警与应对策略,指出要加强政府、学校、媒体等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以有效解决舆情危机,推进关口前移,保障校园食品安全。

第九队:《析天灾人祸成因,寻解困定倾之策》

以某地暴雨灾害为例,依据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生命周期理论、“两场三维”模型剖析灾害应对过程的危态舆情应对痛点。同时结合应急新闻发布会模拟演练,提出强化预警机制、优化应急响应体系、提升城市地下交通安全设计等系统性对策。

第十队:《重大火灾事故的应急新闻发布与危态舆情应对》

以某地重大火灾事故为例,通过大数据抓取、主题聚类、情感分析等工具剖析总结公众的情感倾向与危态舆情问题;在结合“两场三维”、责任模式、奶酪模型、信息管道模型等理论的同时,对比近五年的同类电气问题引发的重特大火灾事故,形成可行的新闻发布和舆情应对方案。

图2:“新闻发布和舆情应对实战演练”现场

千龙智库舆情风险评估治理中心主任赵丽娜,点评提出:自媒体时代,提升舆论引导能力是各级党政干部的必修课。“应急新闻发布和危态舆情应对”实战模拟演练,集理论模型与模拟演练、复盘研究与实践应用、问题挖掘与对策管理于一体,是着眼于新形势、新需求的舆情风险管理课程。演练过程中,学生们选取案例典型,问题挖掘到位,理论解构充分,思考建议深入,同样适用于党政机关干部。

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系副系主任孙英英副教授,从四个方面进行评价:第一点,理论应用能力强。除了课堂学习的“两场三维”模型,同学们自主学习了风险社会理论、社会燃烧理论等,对于加深舆情管理的实务理解非常有益。第二点,突发事件新闻发布会设计合理。不少队伍的发布会设计十分具体,考虑了发布会主题、出席人员、时间地点、邀请媒体等,这对于促进信息透明化具有直接的效果。第三点,大数据技术的运用能力强。各队伍运用舆情大数据,针对舆情内容、走势、情感开展了深入分析,有助于明确舆情焦点、参与人员画像、事件处理成效等。但参演队伍对“间接利益群体”画像精细化水平有待提升;细化间接群体的画像,有助于挖掘潜在矛盾点,确定事件处理的优先级。第四点,培训和演练的机制需要持续建设。赫伯特-西蒙(Herbert-Simon)的组织理论提出:“培训/演练是控制业务人员决策的手段之一”。各队伍的对策建议部分缺乏对于建设舆情事件新闻发布会的培训/演练内容,可以适当加强。

中国人民大学“123”金课团队成员、2021级应急管理博士研究生田雯提出:我很荣幸作为“金课”成员深度参与课程中。新媒体时代涌现出“网上+网下”的风险关联特征,新闻发布与舆情应对成为公共安全治理的核心议题。通过实战演练,能够融合舆情应对的理论与实践,提升应急管理与危机公关的专业素养,具有体验感和获得感。

中国人民大学“123”金课团队成员、2022级应急管理博士研究生黄伟俊认为:通过观摩两场10支队伍的实战演练,对以下三个领域具有研究启示:一是“风险管理+传播学”视角的舆情风险评估预警指标体系研究,二是“风险管理+社会心理学”视角的舆情风险画像与早期处置研究,三是“风险管理+管理学”视角的舆情风险应对成效研究。

图3:评委点评现场

此次“新闻发布与舆情应对实战演练”的举办,既是对当前应急管理知识的一场有效检验,也是对舆情风险管理的一次积极准备。全媒体时代的新环境、新特征、新挑战,亟待理论界和实务界的主动作为,通过完善舆情风险治理系统,畅通民意反馈渠道,推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共同交出人民满意的高质量“答卷”。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硕士研究生熊家艺,行政管理本科生曹畾滢等也参加了实战演练。

责任编辑:李冬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