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工作是党和国家的一项战略性工作,青年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青年精神素养和青春力量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党旗所指就是团旗所向,新时代共青团要紧密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团结带领广大青年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首都共青团要奋力谱写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北京青春篇章。
坚持党管青年工作原则,纵深推进首都共青团改革发展
青年工作是群团工作的重要方面,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对共青团来说,建设什么样的青年组织、怎样建设青年组织是事关根本的重大问题。首都共青团处在离党中央最近的地方,具有重大活动频繁、红色资源丰富、国际视野开阔、科教资源密集、创新创业活跃的优势,也就必然要求首都共青团自觉走在全团改革发展前列。新时代首都共青团必须找准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新时代的发展定位,纵深推进自身改革发展。
要找准共青团服务首都的结合点、切入点和突破点,带领青年投身“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打造服务“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工作品牌,积极创新创业创优、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投身生态文明实践、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参与超大城市共建共治共享、维护首都安全稳定,争当首都高质量发展和首都治理的有生力量。
要着力大抓基层,不断夯实基层团组织战斗堡垒,建立完善四级联动的开放式组织体系,保持“空壳化”团支部动态清零成效,推动“两企三新”团组织数量和活力齐增长,提升基层团组织的“日活”指数,建设富有活力的基层团组织。要增强广大团干部的“本领恐慌”意识,持续优化专挂兼相结合的机关干部队伍,打造素质过硬作风优良的团干部队伍;不断焕发共青团组织清澈纯粹、朝气蓬勃的时代风貌,锻造昂扬向上的新时代首都共青团。
充分激发首都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的历史使命感
时代总是把历史责任赋予青年,每一代青年都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创造历史。从五四运动“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爱国宣言,到一二·九运动“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悲愤呐喊,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把青春献给祖国”的豪迈口号,到改革开放初期“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再到建党一百周年时“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首都青年以最激情的奋进口号唱响带动全国青年的时代呼声,新时代首都青年更要走在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的前列,自觉成为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必然要面对并解决各种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这是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主题和方向,也是新时代青年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首都青年要在履行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当好开路先锋、事业闯将,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社会服务、卫国戍边等各领域各方面勇当排头兵和生力军,坚持以首善标准做好重大国事活动、重要国际赛会等方面的志愿者、参与者、保障者,在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更加彰显首都青年自信自强、刚健有为的精神风貌,将蓬勃的青春动能转化为首都发展的强大势能。
青年最具创新热情,最具创新动力,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主体。北京正在布局包括6G、脑科学、智能网联汽车、人形机器人、人工智能等颠覆性技术、数据技术为主导的新质生产力,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将不断产生涌现。这既是首都青年发展的重大机遇,也是首都青年义不容辞的时代责任。
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文化建设具有代表性和指向性。北京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集中华文化之大成,最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历史基础、实践基础、人文基础。首都青年要积极参与青年文化的创造、宣传、展示、践行,鼓励、支持、推动更多青年自觉主动成为文化文艺人才,推出更多原创宣传文化精品。
精准把握新时代首都青年的急难愁盼问题
了解青年现状、反映青年需求、报准青年信息,是党交给共青团的光荣使命,也是做好党的青年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党和政府科学制定青年发展政策和出台青年发展措施的必然要求。
首都青年是时空聚集度高的青年群体,是具有高度示范效应和指示效应的群体,是预示青年未来走向的标志性群体,也是党政中心工作提高有效性和进行针对性调整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巨大的流动和社会结构变迁的背景下,北京青少年群体结构比过去任何一个时期和中国其他城市都要复杂和丰富。首都青年群体分化明显、价值取向多元、个体意识凸显、就业形态多样、新兴群体涌现,加之移动互联技术快速发展,使新时代首都青年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要精准把握青年脉搏、青年特点、青年规律,既问需于青年、问计于青年,又倾听青年诉求、征求青年意见。要优化向党政领导报告青年急难愁盼问题的渠道,继续深化创新“未诉先办”工作机制,更有效率解决青年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升青年的获得感、幸福感。
准确把握首都青年的急难愁盼问题,首先要实现基本民生需求与高质量发展需求的统一。既要关注青年心理健康、就业创业、婚恋交友、生育养育等基本民生问题,又要把准青年职业规划、价值实现、主体满足、志愿服务等高质量发展的凸显诉求。其次要实现青年整体需求与青年分群体诉求的统一。既要关注青年整体的急难愁盼问题,又要注重青年急难愁盼问题的分层分类,尤其要关注青年困难群体、“两企三新”青年、新兴青年群体、基层青年群体的急难愁盼问题。最后要实现青年当下需求与未来诉求的统一。既要关注青年当下的急难愁盼问题,又要以前瞻眼光看待青年中长期发展趋势及其急难愁盼问题。
(作者为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书记、北京市团校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