ǧ

[观察]跑好历史接力棒奔向更远的星辰大海

2024-06-05 11:19 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跑好历史接力棒奔向更远的星辰大海

于后辈而言,叶老他们这一代人对于公与私、义与利、家与国等人生选择的答案,依然具有强烈的时代价值,甚至可以说是中国航天等关键领域继续跑出加速度的精神密钥。始终保持自己的节奏,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我们就一定能够闯关夺隘,奔向更远的星辰大海,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更大奇迹。

6月4日,嫦娥六号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和起飞,国人为之欢欣鼓舞。同时,很多人注意到,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一众年轻身影里有位大家熟悉的老者——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技术顾问、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培建。“陪‘嫦娥’长大的院士,如今头发全白了”,这一幕令很多人动容。

今年是“嫦娥工程”立项20周年,从黑发到白首,见证的正是鞠躬尽瘁、呕心沥血的奋斗征程。从嫦娥二号开始,尽管不再担任总师,叶培建每次发射时都会坐镇现场,不少航天人笑称:“有叶院士在,才踏实”。而叶老则想得更远:“到月球背面采样,这是世界上第一次,航天产品第一次成功,不一定代表次次成功,我们要次次成功,还要付出更大的努力……路还长着呢。”叶老还给自己定了“小目标”:“我相信我一定能够看到中国航天员去月球。我一定要做好工作,让更多的人能去而且能去到更远的地方。”

作为在航空航天领域耕耘半个多世纪的大专家,作为月球探测器研制团队的主心骨,叶培建院士直至2019年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后才真正广为人知。出生于军人家庭,父亲曾入朝参战的他,人生的每次重大选择,唯一坐标都是家国。填报志愿时,选择国防事业;海外学成后,立即回到祖国;崭露头角时,拒绝高薪挖角;功成名就后,扛起新的重担。“一个国家不强大不行,我得做一点事情。”“要为国家出点力,我从来没有思想斗争过。”爱国奉献,就是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是不断走出舒适区,挑战硬骨头,就是叶院士所说的,“大家都是为了国家利益,把完成国家任务摆在第一位。”

深空探测是人类探索宇宙奥秘和寻求永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服务国家发展和惠及人们生活的重要力量。我国在载人飞船、运载火箭等航天重器的研发和空间站建造过程中,应用了大量高精尖的新技术和新材料,带动了微电子、机械制造、通信等多个领域的技术创新、工艺提升和产业升级。着眼于这样的战略意义,各国的科技创新都在用功发力、竞技比拼。今天,一系列深空探测任务的实施为中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奠定了基础,但关键一跃,还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尤其呼唤年轻人的挺膺担当。某种程度上,每一次的成功不是光环,更不是休止符,而是下一次任务的起点。

探月、探火的成功,为中国人带来自信,为中华民族带来力量,也为我们在国际上争取到更多话语权。面向未来、面向星辰大海,中国人还有更多成果值得期待。今天中国各方面条件已今非昔比,但于后辈而言,叶老他们这一代人对于公与私、义与利、家与国等人生选择的答案,依然具有强烈的时代价值,甚至可以说是中国航天等关键领域继续跑出加速度的精神密钥。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代不负奋斗者。中国向来具有强大的目标实现能力,一旦制定了规划,就会稳扎稳打,直至最后完成。以航天事业来说,曾有人热传2005年的一份老报纸,版面内容是多国摩拳擦掌定出各自的月球探测计划。如今看来,只有中国言出必践。这种目标的延续性和稳定性,为航天人提供了稳定的事业空间。而国力的水涨船高,又为新生力量提供了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好的创新基础、条件与资源。始终保持自己的节奏,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我们就一定能够闯关夺隘,奔向更远的星辰大海,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更大奇迹。

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在瑞士留学的叶培建来到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总部,参观代表各国最高知识水平的展品。美国的展品是一块来自月球的岩石,而中国的展品是景泰蓝花瓶,二者之间似乎有着遥不可及的距离。今天,当年的那块“岩石”不再只可仰望,但真正扬眉吐气,还有赖后来人的接续奋斗,打造国之重器、延续精神风骨。

来源标题:跑好历史接力棒奔向更远的星辰大海

责任编辑:李冬红  作者:闫维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