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应急新闻发布和危态舆情应对实战演练圆满完成

2023-12-06 13:55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12月4日上午,“应急新闻发布和危态舆情应对实战演练”第二场在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教学一楼举行。演练由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专业负责人唐钧教授主持,中国警察网、千龙智库、《中华志愿者》杂志社的资深专家团队担任评委。至此,为期两周的系列演练圆满完成,后续舆情风险管理系列课程将陆续推出。

演练现场:既分析规律又形成策略

4日上午10时,实战演练正式开始。

在“‘坠落之后’:公共危机中的网络谣言及舆情爆发的传播特征与治理策略——以某航空飞行器事故为例”演练中,演练队员运用“风险概率—风险损失”和“社会责任—负面影响”模型、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论的生命周期模型,总结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发展规律,绘制舆情诱发以及缓释图谱;运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总结此类事件具有高关注度、高模糊度、高反常度特点。

在“某地过山车碰撞事件危态舆情应对”演练中,演练队员整理事件和舆情脉络走势,探究舆情中公众的态度;运用“两场三维”模型分析事件中的官方信息、非官方信息以及群众态度。借助迪士尼的应急管理经验,演练队员分析相似案例中的应急痛点,形成了设备设计、设备管理、设备维修等环节一体化的事前应急策略;使用危机情景模拟理论,凝练此次事件中的应急节点,总结出先归因、再定责而后确定回应策略的事后舆情应急处理方案。

在“公共密集场所消防应急处置与危态舆情应对——以某医院重大火灾事故为例”演练中,演练队员运用文档主题生成(LDA)模型、情感分析等划分公众舆情焦点和情感倾向,挖掘近年来同类事件的特征,分析事故与舆情根源,针对性地提出管理措施和四级舆情风险指标体系。在新闻发布会环节,梳理同类重特大室内火灾发布会流程特征要点,总结多场发布会的流程细节和注意事项,以全媒体矩阵传播切实回应民众所呼,培养和加深民众的理解度、认可度、好感度、支持度,提升政府“形象风险免疫力”和舆情回应的“时、度、势、效、治”。

点评建议:加强精细化、动态化、数智化

作为“应急新闻发布和危态舆情应对实战演练”第二场专家评委,中国警察网副总编辑兼舆情中心主任张飞,舆情中心副主任刘凌云,舆情中心舆情分析师张深深;千龙智库舆情风险评估治理中心主任赵丽娜;《中华志愿者》杂志社总编辑成怀喜 等紧扣三支队伍的实战演练表现,进行了专业点评和指导。

需把握融媒体环境的舆情规律,提升精细化、动态化评估能力

从提升舆情规律认知的角度,要进一步总结把握网民社会心态规律和新媒体传播规律。融媒体环境中的舆情特征包括且不限于:事故信息“量多质少”且“快速扩散”,历史同类事件被“反复炒作”与“横向对比”,涉事个人或群体被“关联搭载”等。需要通过舆情画像、时序梳理精确识别舆情内容并动态持续评估,为舆情风险的防范化解提供技术性支持。

需善用融媒体平台和智能化技术,实现危态舆情的“数智治理”

掌握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实现舆情风险的超前感知、干预措施的精准投放。可综合运用大数据、云平台、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对舆情开展依法管控和综合引导工作。可能的应用场景包括且不限于:利用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训练舆情风险预警模型,根据高危风险语料库、强情绪预警词典等提前感知可能存在的舆情风险;利用政务数据一体化数字底座,自动根据网民的人口学特征和行为特征匹配生成舆情引导信息,并通过信息的精准投放实现个性化、精细化的舆情引导等。

需对比事前预案和事后方案,兼顾“舆论场”与“现场”

“舆论场”和“现场”紧密联系,相互影响,需要同时兼顾、同步处置。一方面是强化“舆论场”的应对,把应对方案“加宽、加厚、加细”,通过综合国内外同类事件经验教训,梳理分析历史上相似事件的处置方式,并把发布时机、发布内容、发布形象等细节考虑到位,全面提升方案的周全性与操作性;另一方面是增强与“现场”的联动处置,达到线下依法处置、线上积极引导、社会面管控“三同步”的危态舆情应对机制,持续提升应急管理效能。

演练预期: 建立完善危态舆情管理系统

应急新闻发布和危态舆情应对,面临着全球的新环境、新风险、新挑战,有待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达成新方案、新路径,新突破,持续打造基于“融媒体”的合作治理格局,畅通民意反馈渠道,推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努力交出人民满意的高质量“答卷”。围绕应急新闻发布和危态舆情应对实战演练的目的,唐钧教授提出三点展望。

建立健全“稳评”叠加“舆评”的综合风险评估机制

舆论环境是社会民生的“晴雨表”,需要将舆情风险评估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相结合,在对舆情声量、焦点、增速等内容的基础上,运用合法、合理、可行、可控等指标,构建“稳评”叠加“舆评”的综合风险评估模型,为公共安全风险治理打下坚实基础。

进一步完善危态舆情风险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

强化顶层设计,打造全链条工作模式,形成涵盖事前、事中、事后“全阶段全要素”的舆情风险评估和危机决策支撑系统。事前构建常态化的安全风险评估机制,综合高危风险清单库、历史业务信息库等进行态势研判并动态更新;事中开展决策支持,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优势,进行舆情风险感知和评估,以“分级分类”原则实现不同风险不同应对;事后提升社会评价,重视掌握舆论诉求、紧跟舆论动向和社会态度,建立危机学习和稳妥应对机制等。

持续提升领导干部“应急处突、舆情应对和群众工作”能力

实战演练选取的6个真实案例表明:需切实提升领导干部的应急新闻发布能力和危机舆情应对能力,强化危态舆情风险评估,规范应急处置管理流程,以立体化、分众化传播格局及时回应群众诉求。持续提升领导干部“应急处突、舆情应对和群众工作”能力,包括且不限于:危态舆情风险评估,危机公共关系,应急管理标准操作,公共信息发布,舆情分析和处理等。

课程研发:舆情风险管理系列课程将陆续推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的开班式上强调,领导干部要培养应急处突、群众工作等能力。继2023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治理研究院联合千龙智库共同开发安全风险感知和安全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以来,两方深度融合,目前已研发完成舆情风险管理技能系列课程,近期将陆续推出。

唐钧教授指出,舆情风险管理跨越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公共管理等多学科,“应急处突、舆情应对和群众工作”能力是新时代各级领导干部必修技能。双方研方的舆情风险管理技能系列课程突出标准化、规律化、精细化、技能化四大特点,将为各级政府部门提升舆情风险管理能力,开展事前、事中、事后“全阶段全要素”舆情风险评估,建立综合风险评估机制,完善危态舆情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持续提升领导干部“应急处突、舆情应对和群众工作”能力,提供根本遵循和切实指导。

责任编辑:李冬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