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化缘化不来,只能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干出来。坚定不移走好自己的路、办好自己的事。持续向创新要动力,持续以开放增活力,收获的将不仅是一个强健的自己,还有更多共谋发展的好伙伴和真朋友。
歼-20双机对冲,C919振翅高飞,中国空间站组合体1∶1展示舱惊艳亮相……初冬的伶仃洋畔,第十四届中国航展于珠海火热进行,争奇斗艳的“蓝天盛会”再次展现了中国在航空航天领域冲上云霄、开放自信的力量与形象。
从1996年首届至今,从“规模很小,条件简陋,国外参展商不多,地面摆的不少是模型”成长为世界五大航展之一,中国航展的“逆袭”,照见的是中国航空航天工业乃至全工业体系艰辛而耀眼的奋斗征程。犹记新中国成立之初,一穷二白、百废待兴,莫说飞机卫星火箭,就连火柴钉子都无法自给。七十余年间,中国制造从零开始、奋发创新,工业体系日渐完备,核心技术迎头赶上,有了坚实支撑的航空航天领域更是收获了一个个“高光时刻”。从“望尘莫及”到“跟跑发展”再到“同台竞技”,一路走来,中国与发达国家在航空航天工业等领域的技术水平对比发生了深刻变化。过去,有军迷感慨,“飞行表演中最精彩的都是国外的。”今天,中国战机搏击长空,绘就“中国名片”,展示“中国力量”,让人自豪满怀。
事非经过不知难。航空航天是现代科技集大成的领域,被世界各大经济体视为争夺科技主导权的“牛耳”。如果说,人财物力投入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全球共性要素,那么,是什么赋予了中国航空航天乃至中国科技弯道超车的加速度?
“只有社会主义才有凝聚力”,我们的制度保障了集中力量办大事,充分统筹资源攻坚最紧要的任务。追溯过往,“两弹一星”惊艳世界,载人航天逐梦九天,都是举国之力、集智攻关的结果。放眼当前,中国在不少尖端科技领域的显著进展,也都源自“大团队,没有单位、只有岗位”的协同攻坚。研发C919大飞机,全国20多个省市、1000余家企事业单位,30万人参与其中。基于中国“大科学”项目建设的高效性,中国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研究团队得以联合中科院多个研究所、国家天文台等一众单位共同攻关,使中国领先欧美成为首个将量子卫星送入太空的国家。一些欧美同行,虽然也曾有过类似设想,但苦于没有协调统筹机制,只能作罢。
制度优势沃土之上,有着自立自强躬耕不辍的奋斗者。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化缘化不来,只能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干出来。在这样的清醒认知下,第一代航空人亲手焊配件、用手摇计算机算数据,硬是“在一张白纸上画出了图”,才有了后来歼-5、歼-10、歼-20的接续腾飞;长征五号火箭总设计师李东十年磨一“箭”,率领团队解决了复杂力热环境、大质量多干扰分离等世界性难题,才有了“屡创奇功的大推力火箭”……一代代科研工作者,以“哪怕磕掉牙齿也要啃下来”的顽强意志,像螺丝钉一样一辈子苦研一件事,只为中国技术、中国工程能向前跃进一小步。纵然路途艰辛、“九死一生”,但那一个个故事里,都写满了自立与自强、智慧与坚韧。
当然,强调自主创新并不意味着闭门造车。科学技术具有世界性、时代性,有海纳百川的开阔胸襟、合作向前的共赢心态,方能“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尤其在全球化的今天,国际科技合作日益紧密,形成了难以分割的创新链条。拍出一张来自5500万光年外的黑洞照片,需要调动全球8台射电望远镜;一架空客A350飞机,由250万个来自全球各地的零部件组装而成。而回看我国航空工业,正是在改革开放大潮中主动融入国际市场,实现了从技术引进、转包生产、核心技术突破到重大航空产品和整机技术出口的历史性跨越。实践证明,当今时代,无论是基础性、长周期的探索研究,还是分工复杂的高科技产业,谁都不可能在高墙壁垒中成长,必须在交流协作中壮大。
从世界工厂到世界级创新平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国科技创新的“第一动力”从未停歇。目前,我国在一些关键技术、关键设备等方面还存在短板。同时,放眼世界,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动,阻碍了国际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流动。但越是困难重重、越是风急浪高,越要发挥自身制度优势,坚定不移走好自己的路、办好自己的事。持续向创新要动力,保持独立自主的精气神,勇攀高峰、敢闯“无人区”;持续以开放增活力,积极主动拥抱世界,激发创新思维、共同升级进步,收获的将不仅是一个强健的自己,还有更多共谋发展的好伙伴和真朋友。
中国航展开幕式上,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们在中国空间站送上“太空祝福”,天地互动让人感慨。蓝天亮剑、深空逐梦,天高海阔、星辰大海……带着这样的自豪与祝福奔赴科技创新新的远征,中国航空航天必能书写更多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