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中宣部联合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等单位共同摄制的16集大型电视专题片《领航》在各大平台热播。专题片聚焦展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走过的非凡壮阔历程,展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彰显的强大真理力量,全面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生动呈现新时代人民群众的幸福美好生活和良好精神风貌,对于强化集体记忆、深化国家认同、增加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
本刊刊发这组文章,对专题片的立意构思、政论情怀、主题基调、叙事底色、内容创作、语言风格、故事表达、传播形式等进行分析和探讨。敬请关注。
《领航》短视频赋予政论片精彩片段以新的形态传播——
破圈传播三要素有机融通
梁君健
电视专题片《领航》聚焦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十年里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所取得的系列成就。专题片每集时长半个小时,按照标准的电视政论片模式进行创作,主题鲜明,解说兼具思辨性和说服力;在视听品质方面,全片画面内容丰富,通过蒙太奇的方式配合解说展开表达,运用了“真实场景+字幕/动画”的富媒体方式增加信息密度。除承担具体制作工作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外,该片由中宣部联合多家中央单位共同参与,这确保了主题表达的权威性,确立了节目的理论水平。
求快求准,提升主题宣传效率
在新的移动和社交环境下,酒香也怕巷子深。对于政论片来说,如何成功地触达和感染受众,是不亚于创作本身的重要挑战。在《领航》的融合传播中,总台相关部门不仅充分发动各类传播平台展开立体化的宣推,而且充分利用多种类型的短视频,在融合传播过程中完成了政论片的内容转化与思想落地。
首先,每集4分钟的精华片在确保主题不遗漏的基础上牢牢抓住“快”与“准”这两个字,用尽量短的时间直接有力地对这一集的内容进行宣推。例如,第五集《改革攻坚》的精华片第一组镜头就是“山竹”台风带来的灾害与救险的新闻素材,通过这一重大新闻事件中的新机构——应急管理部引出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随后,精华片还通过“婴儿等来救命针”的新闻引入国家医疗保障局的一系列医保改革。通过两个接地气的新闻报道,精华片以极快的频率传递出关键信息,让观众在短短几分钟里对这一集所涉及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机制有了直观和全面的认知。理论性的议题通过融合传播成功地转化为百姓听得懂的道理。
以人为媒,激发多元群体关注
系列人物视频时长一般在2分钟左右,从每一集中的若干信息点延伸出来,用完整的信息细致讲述人物故事。“以人为媒”的优势,在于通过男女老幼这样一个个具体人物唤起尽可能广泛的群体的认同。例如,《用混凝土浇筑的金牌》这条人物短视频关联正片第九集,讲述了陈君辉和李俊鸿这两个90后工人获得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混凝土建筑项目金牌的热血故事。观众看后纷纷评论,“在他们身上看到了中国青年的力量,每个人都应当积极向上、努力提升自己”,“行行出状元,这代表了中国工匠精神的崛起”。航天英雄翟志刚、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等都通过各自的人物特征吸引了众多观众对《领航》的关注。
移动优先,助力主流内容破圈
在社交短视频App上的竖屏短视频是实现“移动优先”的利器,利用符合社交网络和青年文化的视听与话语形式,赋予政论片中的精彩片段以新的形态传播。例如,“央视新闻”账号发布的对王占山在抗美援朝金城反击战时的采访短视频,经过竖屏二次剪裁后,人物形象充满画面,十分具有感染力,与手机视频传播的情感偏向十分契合。另一条竖屏短视频讲述了飞行员张尚年参加救灾任务推迟婚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关注的生动故事,同时为当天晚上播放的正片提供了预告。这条短视频的推广文案《“婚礼办完了没有?”被总书记“催婚”是一种什么体验?》抓住了社交媒体的语言特征,带来了显著的破圈效果。
(作者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领航》强化集体记忆,深化国家认同,增加民族自豪感——
书写新时代十年辉煌成就
刘忠波
《领航》描绘了新时代十年发展画卷,涉及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文化建设、依法治国、民生建设等各方面成就,不仅传递出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理念,也强化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认同体系。
奏响新时代主旋律
《领航》以主流意识形态为引领,把握时代脉搏,凝聚主流文化,奏响了新时代的主旋律。新时代十年,中国社会面貌日新月异。全片气派恢宏,气势磅礴,从巨浪中的航母到万亩茶园,从长征火箭发射到嫦娥五号升空,镜头视角多样,视听语言丰富,将非凡壮阔的新时代十年发展浸润在具有感染力和冲击力的视听系统之中,带给观众独特的政治美学体验。
重大题材主旋律作品是国家话语的表达。《领航》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非凡韬略开篇,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领域的重大事件,特别是抗击疫情、脱贫攻坚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掌舵领航的领袖作用。在奠定了政治高度后,该片再从当下视角切入,考察现实变革本身的共时性和历时性,着重展现多个事件对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进程的深远影响,增强历史和现实的勾连感,与广大观众尤其是年轻人,构建起交流与对话的空间,引导他们从熟悉的时空情境中去理解社会发展,进而把信仰的力量阐释出来,传递出去。
《领航》情感色彩浓郁,直抒胸臆,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每集都采用了同期声呼应解说词的叙述方式,在叙述习近平总书记向邓小平铜像敬献花篮时,加入彼时现场讲话的同期声,借此直接传达了这次南方之行的政治信号;随后不断强化党和国家推行的各项改革方案,尤其两次使用新闻联播播报声源;如此同期声压缩了时空距离,饱含冲击力。
点明“领航”主题基调
《领航》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的主题出发,以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同期声开篇,点明“领航”主题基调。“领航”意味着为中国这艘巨船标定远航方向,担当着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艰巨责任,引领中华民族在时代巨浪中走出宽阔航路。
《领航》以十年为经纬展现新时代历史性变化和发展成就,不仅回顾重大历史事件,记录社会历史前进步伐,而且以主流意识形态主导为旨归,建构新时代的历史表达,彰显出特有的文献价值,成为记录党和国家发展的国家相册。《领航》将新时代国家发展观念和人民奋斗品格融于关键时刻与重要转折点中,或讲述人物故事搭建历史记忆空间,或运用交织的典型场景探讨重要理论发展,叙事逻辑鲜明,叙事结构有力。
在讲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生态文明理念时,采用空间叙事的结构,从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县对三农问题的思考,到福建执政期间积累的“晋江经验”,从浙江长期实践摸索而得的“八八战略”,到因上海快速发展而感发的“城市精神”,表现生态文明建设从地方工作至中央统一部署的变化,皆体现他对生态和谐始终如一的追求,也回应了人们对绿水青山美丽家园的期许。
在《科学指南》一集中,以历届会议决议文件为索引,梳理出众多关键词,使用较大字号呈现,详略得当,串联起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重大历史节点。例如,结合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到五中、六中全会的会议主题,分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动态呈现十年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渐次推进、稳步上升的过程,直观表现当前中国发展和治理体系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投射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节奏和布局。
在《精神家园》一集中,将中国十年精神文化建设历程与近年来文艺创作的优秀成果并置叙事,呼唤文化业态的创造性转化,将延续千百年的中华文明与技术美学新表达并置叙事,展陈了传统文化的赓续与传承,也昭示着即将迈向的未来是基于如此坚实的文化血脉。
以政治意识为叙事底色
《领航》视野宏阔,旗帜鲜明,坚持政治高度和叙事主题有机统一,以政治意识为叙事底色,也关注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话题,在全局视野中观察和描述新时代十年发展,揭示了新时代伟大成就和伟大变革背后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成功构建并强化了国家意识形态的主流话语体系。
《领航》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挖掘文献档案,多处借助统计数据呈现发展实绩。同时,以典型影像增强说服力,也擅长利用视觉符号彰显国家意志,北京冬奥会、北斗卫星升空、精准扶贫、“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等新时代成就,成为唤起人们对国家发展、社会变革集体记忆的符号,不断加强观众对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领航》将国家话语与个体记忆交织,让观众对新时代十年发展的感知和理解更为丰富而立体。宏大叙事的同时也着眼具体的人,选取典型人物,通过情感传播打造感人至深的故事语境,挖掘出振奋人心的激励故事和精神力量,也传递了蕴藏个体中的动人力量。《领航》最大程度地贴近社会现实,团队赴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97个乡镇(街道)进行拍摄,全程4万多公里,讲述奋进新时代的百姓故事,亲历者讲述所闻所见,将真实的社会变化展现在人们面前。附着在个体身上的记忆真实且具体,这些都被嵌入到国家话语的框架中,从而深化了观众对党和国家新时代十年征程的自信与认同,也呼应着新时代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美好生活景象。
十年,在时光长河中不过是白驹过隙,在山河岁月中不过是斗转星移一瞬间,在生生不息的史诗中不过一页,在中国却经历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领航》在党的二十大到来之际推出,书写新时代十年的辉煌成就。这部专题片借由新时代十年中国的历史进程、发展态势和时代主题,强化集体记忆,深化国家认同,增加民族自豪感,又挖掘和开发出新的政治美学形式,使得新时代十年发展进程在真实影像中实现了提炼和升华,提升了专题片的美学文化吸引力,是一部思想性、艺术性、生动性相统一的力作。
(作者为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领航》开拓多维立体矩阵效应的新路径——
创新融合的成功实践
冷凇
专题片《领航》充分参照总台融合发展中心重要科研成果“象舞指数”的全景创作指南与创作特征,在内容创作、传播途径、影响提升等方面进行了多维立体的创新融合,是大型电视专题片进行融合传播的一次成功实践。
纵览全局、视角全面,打造全方位内容矩阵
专题片《领航》通过《掌舵远航》《科学指南》《逐梦先锋》《发展变革》等系列内容,生动讲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走过的非凡壮阔的历程,全面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掌舵远航》聚焦展现习近平总书记的无畏担当、人民情怀和非凡韬略,《科学指南》深刻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该专题片资料翔实,画面丰富,既有深刻阐述,也有鲜活事例,既有全局总览,也有感人细节。镜头语言富有张力,并且包含了上百位受访者的不同视角,以小切口折射大背景、以细节刻画展现宏大主题,立体展现了时代发展变革之下祖国风貌的日新月异。
拓宽阵地、跨屏联动,构建全覆盖传播矩阵
在中央网信办大力支持下,《领航》团队全面合作央视新闻、抖音、快手、哔哩哔哩(B站)、微博等新媒体平台,“量体裁衣”定制个性化内容,精准投放,实现了优势互补和传播效果最大化。如在抖音平台,#热血MV今朝唱响家国情#这一《领航》主题曲相关话题登上热榜,获得了超千万的热度;在微博平台,央视新闻引用#领航#话题推出了一系列短视频,#张桂梅说学生走得比我好就足够了# #土豆院士说扶贫也要扶智# #抗美援朝老战士含泪讲述被救场景# #张定宇说要用剩余时间拼命奔跑#等视频播放量均突破百万级别,转、评、赞均达到较高数量,网友纷纷在转发区和评论区回复“致敬”,字里行间流露出满满的感动。
同时,《领航》团队也充分关注大屏小屏的互动互哺、链接联动,形塑多屏互动的“传媒综合体”,打造内容循环新生态。除大屏播放正片外,在小屏端投放4分钟精华片,符合当下移动化、碎片化的用户习惯;并且依托短视频平台庞大的用户群体,以及交互式、即时性的传播优势,《领航》系列短视频可以在国内外新媒体端立体化呈现中国的巨变与腾飞,发出中国声音,表达中国立场,展现中国态度,成为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
语态转变、情感共振,形成全圈层影响矩阵
《领航》更新了严肃、详尽的表达形态和话语方式,成功地通过既有高度又有温度、既有深度又有热度的精彩影像和温暖瞬间,扩大了情绪传播的效度,把深刻的思想、抽象的理论,转化为鲜活的故事、生动的例子。在娓娓道来中,生发出直抵人心的力量,不仅使主流话语“飞入寻常百姓家”,更使主流价值观抵达人心。
此外,《领航》借助短视频交互、开放、共情的传播特点,削弱了“审美代沟”与“接受壁垒”,实现“硬”题材的“软”着陆。#武大靖说拼一拼梦想就能实现# #95后美发世界冠军说每人都能成工匠#等话题以全新的包装手法量身定制,用年轻人的文化语境和精神内核重新叙事,制造令人耳目一新的流量躁点,突破小众圈层,向更多元群体渗透。
《领航》以饱含深情、翔实生动的视听语言赞颂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博大情怀以及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精神风貌,更加立体呈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英明伟大与平易近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强大真理力量,同时生动展现了新时代人民群众的幸福美好生活和良好精神风貌。作为总台重大项目融合创新理论实践相结合的优秀案例,《领航》将推动总台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不断探索融合传播的新路径。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
《领航》主题先行、内容鲜活、形式融通——
主题报道融合传播的有效探索
周勇
电视专题片《领航》实现了效果显著的新媒体传播,在央视新闻、央视网、央视频客户端和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上线节目和相关短视频内容,形成了立体化传播格局,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在新媒体的媒介环境下,《领航》为主题报道的融合传播进行了十分有效的探索,其成功经验可以概括为主题先行、内容鲜活、形式融通三个方面。
立意高远,弘扬主旋律
主题报道承担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弘扬主流价值观和舆论引导的重要使命。主流媒体做主题报道,首先要坚持“主题先行”的核心定位,从时代高度构建主题方向,才能确保节目有足够的高度与深度。《领航》在主题立意上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为主要依据,充分展现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历史性价值。
在新媒体传播方面,《领航》同样坚持了主题先行,在抖音、快手、哔哩哔哩(B站)、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上奏响了主旋律之歌。央视新闻在微博平台发布的系列短视频收获热烈反响,龚全珍老人“我是共产党员,能尽一分心意就尽一分,能尽两分就尽两分”的话语感人至深,充分体现出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话题#翟志刚描述太空出舱太形象#则通过翟志刚本人对两次“出舱”不同感受的讲述,侧面凸显从2008年至今我国航天和空间站技术的迅猛发展。
主流媒体在做新媒体传播时,要避免陷入一味“追求流量”的误区。特别是肩负重要使命的主题报道节目,更要明确意识到新媒体语境下的“变与不变”——“变”的是节目形态和传播渠道,“不变”的是主题表达的初心使命。《领航》以短视频作为新媒体传播的主要形式,无论是张桂梅、王占山等典型人物的讲述,还是“八旬老艺术家入党”“基层飞行员的婚事”等精彩故事的选取,短视频内容都紧紧围绕节目的主题呈现,凸显家国情怀的主旋律表达,从而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这一点值得主流媒体思考和借鉴。
内容鲜活,生动化表达
新媒体语境中,用户带来的流量是体现传播效果的重要标准。相比传统媒体,新媒体传播更加强调“用户至上”,一些自媒体甚至片面追求“流量为王”。然而,片面追求流量并非长久之计。对于主流媒体而言,坚持“内容为王”、生产优质内容才是做好新媒体传播的前提保障。作为献礼党的二十大的主题报道,专题片《领航》以鲜活的内容呈现和生动的表达为基础,进行了有高度、有深度、有力度的主题表达,完成了效果显著的新媒体传播实践。从10月3日《领航》系列短视频预热开始,至10月7日24时,《领航》全网相关报道量超过600条,全网相关内容点击量超过11.9亿次,全网短视频总播放量达7.7亿次。#领航#话题占据微博、抖音、快手热搜榜置顶位置,实现了未播先热。
鲜活的内容是做好新媒体传播的基础保障。在宏观层面,专题片《领航》聚焦十年发展、回望百年奋斗、贯穿古今中外,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延展开来,完成了大气磅礴的内容呈现和高屋建瓴的主题表达,《掌舵远航》《科学指南》等内容更是全面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强大真理力量;在微观层面,通过“这位基层飞行员的婚事牵动着习主席的心”“总书记的时间都去哪儿了”等内容表述,《领航》以鲜活的事例、感人的细节、生动的画面、有力的话语,立体呈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的核心、人民领袖、军队统帅的伟岸风采。
生动的表达是做好新媒体传播的应有之义。在新媒体语境中,主流媒体要主动适应新媒体的表达方式,以用户喜闻乐见的形式完成主题表达。《领航》在完成宏大叙事的同时,灵活运用了亲民化的表达方式和故事化的叙事手法,并将其中的精彩片段以短视频的形式在新媒体平台上集中呈现。在“七一勋章”获得者王占山的故事中,老人对历史细节的真情讲述令人动容,以真挚的情感表达激起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形式融通,立体化传播
主流媒体要做好新媒体传播,需要做到“主动出击”,把握传播的主动权。《领航》在新媒体传播上提前谋划,从节目形式和传播渠道两方面发力,实现了形式融通、渠道多元的立体化融合传播。
首先是节目形式上的融通。在新媒体传播时,主流媒体要充分挖掘节目内容资源,打破原有节目形式,有针对性地生产多样形态的新媒体节目。《领航》在新媒体端的节目形式灵活多样,既有节目完整版的长视频,也有适应新媒体传播的短视频,还专门制作了适合手机观看的“竖屏版”短视频。
其次,在短视频内容呈现上,有精华片“4分钟速览”,也有“人物口述”式故事讲述,还有短短几十秒的“精彩片段”。这些短视频在形态上与节目形成互补,在内容上与节目一同构成矩阵,从而吸引了更多用户关注。
同样重要的是传播渠道的多元拓展。“酒香也怕巷子深”,想要做好新媒体传播,主流媒体更要重视节目的传播渠道。《领航》一方面充分利用自有平台的传播渠道,在央视网、央视新闻客户端、央视频客户端开设节目专栏,将节目内容和形态多样的短视频内容加以呈现;另一方面,总台还在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等新媒体平台同步开展内容投放,利用新媒体进行多轮发布,从而建立了新媒体传播的“渠道矩阵”,形成全渠道、多平台的立体化传播格局。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