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以问题导向培厚营商沃土增强市场信心

2022-09-02 08:40 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以问题导向培厚营商沃土增强市场信心

市场主体是经济运行的基本细胞,也是环境“冷暖”的最直接感受者。既瞄准现实问题纾困解难,又以更高的行政效率、更规范的服务管理、更完善的竞争规则,不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在增加企业盈利预期的同时,也会为市场注入某种确定性,让市场主体对经济前景有更稳定的信心。

《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日前完成修改并公布施行。针对市场反馈、形势变化、实践探索,本次条例修改共涉及市场准入、获得经营场所、市政公用设施报装3个领域、9项条款,同时一个场景由一个行业主管部门牵头的“6+4”一体化综合监管体系等多项改革成果,也以法规形式固化了下来。

正如幼苗生长需要适宜的土壤环境,市场主体“万类霜天竞自由”也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作为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北京多年来持续探索,从聚焦减审批减流程,变“串联审批”为“并联审批”;到着眼减环节压时限,深入推进政务服务“一门、一窗、一次”改革,开办企业从24天缩减到10分钟……据统计,自2017年以来,北京压茬推进5个版本的营商环境改革,推出1034项举措,并快速落地实施。一系列因时而变的制度安排,大幅降低了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直接减少企业经营成本约60亿元,让市场主体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归属感。报告显示,2021年,北京市共有92家独角兽企业,数量全国第一,全球第二。

营商环境的改善,注定是一项动态化的系统工程。北京跑出的改革“加速度”,关键一点就在于始终秉持强烈的问题导向。就拿本次条例修改来说,过去公共服务办理“多次跑、多头跑”现象令人挠头,此番因时而变推出“不动产登记与供水、排水、供电、供气、通信等公用服务事项变更联动办理”,切实提升政务服务、公共服务的协同性;一些“零、小、散”市场主体在经营中多有超范围现象,以往囿于法规模糊导致执法不一,此番明确“市场主体超范围从事非许可类经营活动不予处罚”,彰显“法无禁止即可为”的现代法治理念……这些细节优化看起来具体而微,但无一例外直击痛点,充分回应了市场主体的关切。立足企业办事时“花最少的时间、跑最少的路、交最少的材料、找最少的部门”,与时俱进打磨政策举措,“快些更快些,便捷更便捷”就能化为一座城市对企业的真切引力。

当前,世纪疫情叠加百年变局,世界经济复苏乏力,通胀阴影挥之不去,营商环境愈发成为经济的风向标、改革的关键词。就国内来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交织,疫情冲击之下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面临不少现实困难。市场主体是经济运行的基本细胞,也是环境“冷暖”的最直接感受者。面对复杂的内外部环境,通过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对于保持宏观经济稳定、提振发展信心,具有重要意义。既瞄准现实问题纾困解难,又以更高的行政效率、更规范的服务管理、更完善的竞争规则,不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在增加企业盈利预期的同时,也会为市场注入某种确定性,让市场主体对经济前景有更稳定的信心。

优化营商环境永远在路上。放眼当前的经济发展,“要素红利”逐步让位于“创新红利”,“政策红利”正被“制度红利”所取代。这也意味着,在过去一段时间,我们通过拼资源、拼政策赢得了市场主体的青睐;今后,我们则更要在拼服务、拼信用、拼环境上下功夫,营造更为持久的吸引力。聚焦市场经济规律,对标国际通行规则,接下来的重中之重就是围绕“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公正透明的法律政策环境和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四个维度深化改革。从拿出“9+N”优化营商环境政策,到推进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再到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北京正通过不断优化法规为营商环境改善提供制度支撑,其中众多举措为全国首创,改革经验也在向全国推广。这是北京作为首都,作为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的应有作为与担当。

生机勃勃的中国经济,离不开活跃的“金凤凰”,也要靠茁壮的“梧桐树”。以强烈的问题导向做好环境、明确规则,让贸易投资更便利、行政效率更高、服务管理更规范、法制体系更完善,定能打造一方发展的广袤沃土。

来源标题:以问题导向培厚营商沃土增强市场信心

责任编辑:李冬红  作者:范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