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精尖产业扎堆的北京经开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10年间降了42.2%,仅为北京能耗强度的一半;水耗仅为北京市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用水效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25平方公里土地上仅鸟类就有306种,更吸引16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到此栖居,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绘出亦庄新城的绿色发展底色。
10年来,北京经开区推动产城有机融合、互为促进,提升人文环境、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建设质量,继续当好“没有城市病”的标杆,加快打造世界一流产城融合的综合新城、宜业宜居的绿色城区。
碧水蓝天之城:吸引16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与经开区7万多家企业做“邻居”的,是青头潜鸭、大鸨、白鹤、猎隼、东方白鹳等一批国家级保护动物。
去年5月,北京经开区启动国内首个国家级经开区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行动。目前调查已达到全覆盖,其中生态系统和物种调查工作已基本完成。
鸟类对生态环境变化反应格外敏感,是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指示物种。据调查,截至今年5月,亦庄新城范围内共记录鸟类306种,为全市鸟类种类总数的61%,成为北京经开区生态环境不断向好的完美注脚。
同时,调查还记录到兽类18种、爬行类动物12种,共吸引了16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此“落户”;共记录植物357种,占北京种子植物121科616属1572种的75%,包含国家级一级保护植物两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3种、北京二级保护植物5种。
节能高效:能耗仅为全市二分之一
中芯国际、康宁、北方华创、京东方……北京经开区聚集着几十家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领域的“龙头”企业,如何支撑这些企业能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来?
10年前,京东方8.5代线作为当时全市最大规模单体电子项目即将落户北京经开区之际,经开区配建了日产水量4万吨的再生水厂,实现了再生水供应,顺利引进该项目落地投产。
随着区域产业规模不断扩容,落户项目不断增多,北京经开区配套建设的污水处理厂达到3座、再生水厂达到2座,实现全区雨水分流率、污水收集率、污水处理率、中水回用率等均为100%。据测算,北京经开区每年高品质再生水利用量,达到工业用水总量的55%以上。
产城融合:树立“没有城市病”的标杆
北京经开区景园街8号地块,一座“摩天工厂”拔地而起。这里原本是一家冶金设备生产基地,在疏解非首都功能中迁出。经开区“腾笼换鸟”探索向天空要空间,建设首个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业上楼项目。该地块建筑面积将由原来的1.45万平方米增加到9.3万平方米,按照一般的工业用地平均容积率计算,相当于“凭空”多出5.2公顷土地。
飞速发展的经开区也进入城市更新、盘活土地存量的新阶段。截至2021年,已累计推进58个城市更新项目,涵盖了国企老厂转型升级、现有园区提升改造、平台公司回购后提容增效等多种盘活方式,提供448万平方米高质量产业发展空间。此外,经开区形成以产业规划为指导、以主导产业发展与产业链招商为核心、形成了“50年出让+20年弹性出让+先租后让、达产出让+标准厂房建设+城市更新”五级供地模式。
“北京经开区将坚持以人为本,推动产城有机融合、互为促进,强化科技赋能城市高效运营管理,继续当好‘没有城市病’的标杆,建设富有科技魅力的产业新城。”北京经开区有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