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体详细梳理并发布了本市80多家24小时核酸采样点分布情况。不少市民点赞转发的同时也呼吁:这样的“全时”核酸点能否再多些?
随着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成为出行“刚需”,大家对相关服务是否高效便捷一直相当关注。从优化检测点位排布,到上线核酸检测地图,再到升级健康宝信息显示方式,相关工作持续推进,莫不是在围绕“降低不便感、提高参与度”做文章。但是市民需求的多元复杂,决定了优化服务永远在路上。尤其当前复工复产、复商复市节奏加快,个人在正常工作时间里,常是任务跟着任务,会议连着会议,一不小心就忙过了点。而除了“上班时间排不上,下班之后错过点”,“计划赶不上变化”也是工作生活中的常态,有突发、紧急情况,又不是正常的核酸检测时间,该怎么办?
社会需求强烈,公共服务自当跟上。目前,本市24小时核酸点已有80余处,覆盖了机场、火车站等重要交通节点,但在便利性上仍有不小提升空间。首先,相较庞大的市域面积,24小时核酸点数量还是太少,加之点位在各区间的分布也很不均衡,有的区有二十余家,有的区只有两三家。其次,不少24小时核酸点都设在医院,需要72小时核酸阴性证明或提前预约才能进入。这对有应急需求的人来说,很容易造成“想测却不符合要求测不了”的尴尬。
高效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便利核酸”十分紧要。最大限度降低人们测核酸的“沉没成本”,看似小节实则关乎大局。24小时核酸点设多少、设在哪是科学问题,也是治理课题,既要充分满足大家应急的需求,也要充分考虑工作人员的“待机”时间。一方面,要在“硬设施”上下功夫。充分考虑区域人员活动规律,着重在社区、园区、地铁口等人流量大的地方多设点。另一方面,也要在“软力量”上做文章。比如,多一些快速流动的核酸检测车,实现分时分区循环检测。再如,让更多核酸点早开一些、晚关一些,或部分核酸点白天休息,晚上工作,尽量跟上班族工作时间错开,这样既不增加投入,也更能满足市民需求。
抗疫走到今天,靠的是广大市民的理解、支持与配合。不断优化服务、提升效率,回馈好这份信任,办法一定比困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