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智力“赋能”和田发展 大兴援疆教育人才期满凯旋

2022-07-06 10:41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大兴区本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原则,将教育援疆作为对口支援重要工作推进落实落地。虽然与新疆和田县相隔4000余公里,但是距离没有阻隔两地一家亲的真心真情。自2012年以来,大兴区结合和田的教育发展现状及学科建设需求,先后组织39名教师赴和田开展“组团式”教育援疆。6月26日,北京市第十批第一期疆教师的6名大兴区教师圆满完成两年支教任务,他们以饱满的工作热情、严谨的工作态度、强烈的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演绎大兴教育援疆的精彩故事。

聚焦人才振兴,把当地教师带起来

为深化新疆和田县教育事业发展,大兴区持续开展组团援疆教育事业,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首创学科培养工作室。大兴区教委、北京援疆和田县工作队教师组组长、和田县教育局副局长李志勇带领援疆教师,首创成立和田县骨干教师学科培养工作室,编写教学教研集册,为和田教师提供课堂教学可操作性强、优秀精品的练习参考内容。

搭建交流研讨展示平台。援疆教师主动承担培养工作室导师工作,为当地教师搭建广阔的交流、研讨、展示的平台,培养出大批优秀学员,其中学员米尔古丽获得了“京和杯”教师课赛一等奖。教育援疆两年来,工作室导师辅导当地教师获得各级各类比赛获奖60余人次。

聚焦辐射带动,把教育阵地建起来

一直以来,大兴区与和田县践行“扶贫先扶智、扶智靠教育”的理念,在教育教学方面不断加强合作。

开展送教送培训破解短板。两年来,援疆教师团队依托工作室,坚持每周三开展“送教日”,足迹遍布和田县“十乡两镇一新区”36所学校,覆盖18个中小学学科,受益师生近万余人,促进当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对接首都资源科技援疆。充分发挥首都教育资源优势,通过“京和科技月”、“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创建科技类社团等活动,很大程度提升了当地科技教育发展质量。

聚焦资源共享,把两地教育联起来

为什么要援疆?援疆援什么?这是大兴区教师团队教育中一直思考的问题。

创新推动资源优化共享。为了不受疫情影响,保证孩子们“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借助北京人教版空中课堂教学视频,由现实的教学场景换成了网络在线教学,有效推动了和田县教育资源的优化与共享。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来自大兴区兴华中学小学部的援疆老师李杨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方法,给孩子们创造表达的机会,鼓励他们勇敢地走上讲台,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的学习习惯逐渐从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寓教于乐搭起心灵桥梁。大兴区第七小学老师刘贵霞担任音乐课和口风琴训练教学,为了给学生更好的教学资源,她自购乐器和音箱等器材,建立口风琴兴趣小组,在学校首届学生艺术节上,口风琴兴趣小组的学生们大放异彩,获得学校和家长的广泛认可。

以身作则带动学生学习激情。来自大兴区第九小学郑晓的作文教学独树一帜。在作文训练上,她经常以身作则,撰写“下水”作文,用自身的创作灵感启迪学生们如何写作,学生们作文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千里援疆打造书香阵地。援疆教师团队积极协调各方资源,为和田县捐赠了价值150余万元的图书10万册,使当地学生阅读空间得到很大提升,形成了浓郁的校园阅读文化氛围,为和田县阅读教育教学模式做出了有益的创新尝试。

播下颗颗良种,收获累累硕果。从人才支持到智力赋能,从教育援疆到民生福祉,大兴区教师团队发扬北京援疆精神,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心真情、互助互学、甘愿奉献,精心打造大兴区“组团式”教育援疆模式,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如今,大兴对口支援和田县的故事仍在继续。未来,越来越多的“大兴经验”在和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用心用情谱写新篇章,再创新的辉煌。

责任编辑:李冬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