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再派237人!北京“组团式”支教工作持续推进

2022-07-01 09:08 北京市支援合作办公众号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再派237人!北京“组团式”支教工作持续推进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对口支援和东西部协作战略,北京市充分发挥首都教育资源优势,持续推进教育支援合作工作。日前,北京市教委组织召开2022年度全市援派教育人才选派工作部署视频会议,部署推进新一批教育人才选派工作。据悉,2022年,面向西藏、青海、新疆、内蒙古等对口支援和对口帮扶地区,市级统筹共选派教育人才237人,其中,校级领导38人,中层管理人员及专任教师199人;基础教育各学段228人,高等教育9人。

今年以来,北京多区持之以恒多举措推动受援地教学质量提升。其中,顺义区坚持需求导向,科学谋划帮扶巴林左旗三峡中学工作,召开巴林左旗教育高质量发展暨三峡中学“学校质量提升”线上研讨会,组织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和三峡中学对接,从点到面专业把关定向,构建清晰合理的三峡中学高质量发展思路;还召开巴林左旗-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视频会议,将充分发挥北京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落实做细各项教育协作工作,提高帮扶工作实效;此外,初步谋划4个教育帮扶项目,从跟岗学习、教研培训、建立“名师工作坊”等方面多点发力,提升巴林左旗学校软实力,提升学校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大兴区援蒙教育“五力齐发”(联动聚力、管理能力、平台引力、创新能力、向心合力),构建教育教学新思路。围绕“联动聚力”,大兴区挂职教师团队,以月度学习会为抓手,促进教学经验交流总结,强化学科特色展示,深化京蒙教师联通,探索破解跨区的教学教研,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构建新型教学方式;围绕“平台引力”,积极发挥“名师工作室”作用,将其打造成教师专业成长的“加速器”、名师和骨干教师的“孵化器”、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器”。教师们通过该平台可以潜心研究、充分交流,实现共同提升和发展;围绕“创新能力”,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探索教学教研一体化,推动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通过察右前旗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活动,以实验带教学,推动实验课程改革,提升教师业务能力,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和质量。

朝阳区则致力于将帮扶力量精准投入。以卓资县为例,朝阳区选取优秀教育管理人才、教师骨干,“组团式”重点帮扶卓资县北京朝阳学校,挂职干部团队定期调研对接学校,提供必要支持。同时,创新帮扶形式,线上线下一起开展。朝阳区与卓资县北京朝阳学校联合开展主题为“京蒙携手云端教研,推进乡村教育振兴”的线上教研活动,全方位培养当地教师,促进两地教育均衡化。不仅如此,朝阳区还引入知名校企北京四中网校开展墨玉县信息化课改试点项目,通过启动师资培训、转变教学模式、开展研学活动促进墨玉县教学质量提升。

昌平区也积极推进清华附中与阿旗学校开展教育帮扶活动,并将继续为内蒙古结对地区教师搭建相联互通、相帮互学、共同提高的平台,有序推进教育帮扶工作。

除了课堂育人,在活动生活育人方面,援派教师们也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带领受援校教师开展各类社团活动。墨玉县第二小学的北京援疆教师带领全校体育老师组织开展“奥运精神 永驻我心”校园运动会,丰富学校文化生活,展现师生精神风貌。拉萨北京实验中学举办以“忆百年风华·颂青春赞歌”为主题的第七届校园艺术节文艺汇演,倡导每一位北实学子牢记历史,勇担强国使命,尽情展示锦瑟年华。北京援青教师禹宝琴为玉树州第二民族高级中学高三全体学生作了一次以“放飞心灵,乘梦翱翔”为主题的心理减压讲座,鼓励学生积极面对自己,调整好心态,做智慧而高效的学习者。

自开展“组团式”教育帮扶以来,北京始终聚焦受援地需要,打造“带不走的教师队伍”,不断提升受援地教育教学质量,为受援地教育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来源标题:再派237人!北京“组团式”支教工作持续推进

责任编辑:李冬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