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巩固防控战果须进一步筑牢免疫屏障

2022-06-15 08:35 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巩固防控战果须进一步筑牢免疫屏障

事物发展是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统一,抗疫同样遵循这一规律。于公共卫生领域而言,通过大规模疫苗接种在人群中建立免疫屏障,仍是最有效、最经济的科学办法。我们必须把握时间窗口,一手抓“动态清零”,进一步巩固抗疫防线,一手抓疫苗研发和接种,从根本上筑牢免疫屏障。

当前,全国疫情形势整体平稳,但局部散发风险犹存。其中,个别边境口岸城市的本土聚集性疫情,以及北京和上海的疫情发展都持续引发关注。

经过3个多月艰苦鏖战,全国本轮本土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各地生产生活秩序正在逐步恢复。但随着经济强度提升、人员流动加大,守住前期防控战果的任务更加艰巨,各地也暴露出一些防控短板。比如,常态化核酸筛查中有人多轮未测,商业文娱店面重张开市却防控拉胯,等等。事实证明,哪里有短板、哪里出漏洞,病毒就从哪里破防,常态化防控须臾不可放松。而一个未严格落实防疫措施的酒吧聚集就能使病毒几乎散播全市,把已接近清零扫尾的全市防疫态势重新拉回紧张局面,也足以证明“动态清零”任务的复杂和艰巨。

作为“人类二战以来最严重的危机”,新冠肺炎疫情持续两年多造成的负面影响世所共睹。而纵观人类与传染病抗争的历史,有两个关键词最为鲜明,一个是“防控”,一个是“免疫”。疫情暴发以来,作为积极抗疫的代表,中国一直坚持严格防控与免疫加强齐头并进,在坚持“动态清零”、以快制快扑灭每一起疫情的同时,稳步开展“五线并进”疫苗研发,疫苗面市后立刻推动“应接尽接、愿接尽接”,并因时而变加紧铺开“加强针”。一手扑灭风险,一手抓紧固防,标本兼治的科学举措共同构筑起抗疫防线。

事物发展是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统一,抗疫同样遵循这一规律。于公共卫生领域而言,通过大规模疫苗接种在人群中建立免疫屏障,仍是最有效、最经济的科学办法,乙肝、风疹、麻疹、天花以及脊髓灰质炎等传染病都通过疫苗得到了有效控制。就眼下来说,全球抗疫步入第三个年头,基于新冠病毒的流行病学特点,通过疫苗接种压缩病毒传播空间的紧迫性愈发凸显。目前全球范围内已有二十几款产品获批上市或紧急使用,但一些现实问题也客观存在。一来,病毒不断变异,“免疫逃逸”问题频频出现,疫苗保护需要动态推进。二来,为更好匹配新变体,针对特定变异株的疫苗研发与变异株流行难免会有“时间差”,出现“不赶趟”的情况。如此种种,影响着疫苗效力的发挥,客观上拉长着这场非常之战的战线。

挑战客观存在,但并非无解。既有研究数据发现,在已知的数条技术路线中,各类疫苗其实各有优势,比如灭活疫苗安全性高,mRNA疫苗有针对变异毒株的优势。而用不同技术路线的疫苗进行序贯免疫,更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再看研发周期,现代科技飞速革新,疫苗研发时长也在不断缩短,人类跑赢病毒变异大有可能。就中国来说,我们的疫苗研发工作是“五线并进”,目前已实现5条技术路线临床试验的全覆盖。而除了自主研发,我国正通过“引进+创新”等方式,快速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成果,为疫苗研发助力加油。作为世界为数不多的实现新冠疫苗自主研发的国家之一,我们有协同攻关的科研优势,想方设法突破瓶颈、在科技赛道奋力奔跑,就能为根本性解决问题积蓄力量。

加速疫苗研发紧迫异常,提高疫苗接种率也是关乎战局的另一环。就目前来看,我国疫苗接种仍有两处短板亟须补上,一是“加强针”接种率有待提升,再是一老一小仍是疫苗接种“洼地”。面对传播力更强的奥密克戎变异株,西方国家大面积“躺平弃疗”,试图以自然淘汰的方式获取群体免疫。于中国而言,这在短期内是“外防输入”的巨大压力,长期则是“洪水高悬”的巨大风险。我们必须把握时间窗口,一手抓“动态清零”,进一步巩固抗疫防线,一手抓疫苗研发和接种,从根本上筑牢免疫屏障。某种意义上说,前者是为后者赢得时间、创造条件,两者结合形成组合拳,才能让我们从根本上战胜狡猾的新冠病毒。

来源标题:巩固防控战果须进一步筑牢免疫屏障

责任编辑:李冬红  作者:范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