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碳达峰、碳中和”大趋势中,来源广泛、清洁高效的氢能被寄予厚望。近期,京津冀氢能产业捷报频传,加氢母站项目初步完成、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实现产业化、氢能叉车规模化使用……绿色能源的春风,正在协同助力下劲吹。
京津冀地区消费经济活跃,工业门类丰富,是我国重要的能源消费地区之一。但长期以来,三地能源结构多以化石能源为主,带来了巨大环境压力。而氢元素燃烧后只产生水,具有能量密度大、零污染、零碳排等优点,被誉为21世纪的“终极能源”。京津冀地区加速氢能推广普及,无疑将进一步扩大绿色能源占比,对推动能源结构向清洁低碳转型,持续巩固蓝天保卫战成果大有裨益。
氢能产业化需要在制取、加工、输送和运用等多环节创新,天然地需要“协同”,而这正是京津冀的优势所在。张北草原,风电光伏60亿千瓦时以上的年发电量,为“制氢”打下坚实的绿色基础;天津港保税区有北方第一大港的区位优势,企业集聚形成了从“粉末”到“产品”的制造产业链;以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各式各样的氢能应用场景,带来了前景广阔的示范效应。此外,三地在标准互认、智力合作、市场准入等方面都具备协同优势,这些客观因素无疑为氢能源的发展腾飞插上了翅膀。
科学规划、超前布局,更将促进氢能发展。《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不仅对北京的氢能发展设立了详细的目标,更提出建立三地氢能产业发展统筹机制,由北京市政府会同津冀两地政府,与国家相关部委沟通协调,超前布局、高位谋划京津冀氢能全产业链协同,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促进跨区域产业链条贯通。有统计预测,到2050年,全国氢气需求量将接近6000万吨,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约7亿吨,产业链年产值达到12万亿元,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协同发展”的种种利好下,氢能产业大规模商业化的朝阳有望在京津冀率先升起。
协同助势,京津冀携手激发资源禀赋和创新潜力,绿色氢能必将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