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固防排险要盯住跨境包裹这一环

2022-01-19 09:32 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固防排险要盯住跨境包裹这一环

本市海淀区1月15日通报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溯源情况备受关注。通报显示,该病例近期曾收发国际邮件。该邮件内外表面、文件内纸张等处采集的环境标本,经核酸检测均为阳性,不排除该病例经境外物品感染病毒的可能。

在过往情况中,新冠病毒“物传人”的案例并不罕见,但多与被污染的进口冷链物品有关。既有的一系列“防物”举措,也基本以冷链为防控重点环节。此番国际邮件成为可疑感染源,可以说敲响了新的警钟。新冠病毒可在低温下长时间存活,眼下北半球正值冬季,本就有利于病毒生存,而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传染性更强,经物传播的风险更大。在一定条件下,不只冷链食品,任何漂洋过海的物品,都可能成为“载毒”乃至“播毒”的媒介。

目前看来,新冠病毒的致病机理、传播途径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任何纰漏差池都可能为其大开扩散之门。举一反三、提高警惕尤为关键。一来,北京是首都和国际交往中心,从党政机关,到企事业单位,乃至家庭个人,国际邮件传送相当高频。受疫情影响,国际交往中的人员接触减少,物流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二来,作为超大型城市,北京人口密集、消费旺盛,跨境商品交易十分活跃。如何更好防范其中的疫情风险,正成为北京面对的一道“加试题”。

当前,在冬奥防疫和城市防疫一体推进的大背景下,跨境电商、水产冷链、邮政快递等重点行业,都有必要进一步提高风险意识,解剖相关案例,总结经验教训,把每个细节、每处死角挨个“过筛子”,持续织密织牢防控网络。机关、企事业单位也应全面自我排查,是否有接触国际物品的业务?是否有人员处于国际邮件发送、运输、收取的链条之上?以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才有助于防患未然、掌握主动。

庞大的疫情防控网,个人是其中最小的节点,数量最多、范围最广,既容易发生跑冒滴漏,也是固防排险的重点难点。面对新案例,广大市民也要有所警觉,在国外疫情高发期间尽量减少购买境外商品。在收取境外邮件或物品时,要遵守疾控部门发布的“收件指南”,戴口罩手套拆件,对内外包装全面消毒,外包装不要拿回家中,处理完邮件清洗双手,等等。抗疫以来,正是将一个个好习惯好做法融入日常,我们才筑牢了最基础最广泛最有效的防线。面对跨境包裹以及今后可能出现的种种新情况,只要人人尽责,防疫长城就不会被轻易攻破。

密切搜寻潜在感染点,及时堵上风险源,首都抗疫防线一定会更加坚实,我们的城市一定会更加安全。

来源标题:固防排险要盯住跨境包裹这一环

责任编辑:李冬红  作者: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