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蒲红果:融合新闻生产方法论初探

2021-04-13 14:17 《中国出版》2020年第20期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融合新闻生产方法论初探

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迅猛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媒介融合的程度越来越深刻,融合新闻应运而生。融合新闻是一种全新的新闻形态,是运用大数据思维和数字化采制呈现技术,根据信息表达和传播的需要,综合运用文图、音视频、虚拟现实(VR)、动漫、图表、互动、超链接等多媒体样态生产形成的更加形象生动和丰富多彩的内容产品。

当前,媒体融合发展深入进行,融合新闻生产如火如荼。主流媒体发挥内容资源优势,加强融媒体内容创作生产,推出了一批“现象级”融媒体产品,形成了一批有影响的新媒体品牌,培养锻炼了一批全媒人才。在这个实践中,我们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融合新闻生产经验。“术到极致,几近乎道”。如果说术是方法,那么,道就是方法论。方法论是关于一般方法的理论,为解决具体问题提供理论支持。有术无道,止于术;以道驭术,术必成;以道统术,以术得道。本文探索总结提炼当下融合新闻生产的基本思路和现实路径,尝试将融合新闻生产经验方法论化,并希望对融合新闻生产新实践有所反哺助益和指引。

一、融合策划的三大基本思维

新闻事实不能策划,而如何报道和呈现是可以而且需要策划的。融合新闻策划本质上是统筹谋划, 要求一切尽在掌握的“操盘手”胸中有素材全貌,有全媒团队,有媒介资源,也就是说,不再区分内容样态和媒体形态,一切资源融合运用,而运用之妙在乎“需要”。这种需要,可能是更好表现主题的需要,可能是提升阅读体验的需要,可能是加强内容说服力或增强内容吸引力的需要,可能是呈现特定内容对特定样态形式的需要等。目前看,有三种基本思维。

1.大数据思维:高效掌握和运用全素材,以构思谋划内容

“大数据将对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带来全新的动力”,在新闻领域,这种动力甚至表现得更为突出。大数据作为一种巨量的、开放的在线数据集,它的出现与发展颠覆了传统新闻生产模式,为融合新闻生产提供了新的思路、条件和手段。

从新闻生产的视角看,大数据思维就是利用大数据的丰富性和关联性,激发创作者灵感,对创作者所关注的新闻内容进行历史追溯或纵横延伸,同时,要用大数据思维去发掘大数据的潜在价值,生产出有看点的新闻内容。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20 年7月推出图解报道作品《“数读”习近平2020上半年重点工作部署》,把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又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2020年上半年,总书记的“忙碌指数”做了一个图解数读:数十次出席重要会议部署各项工作,8次国内考察,调研足迹遍及7省区市,3次出席国际重要会议并发表讲话,20余次致信、回信海内外人士,60次就疫情防控等话题与40余位外国政要和国际组织负责人通电话。这是当前新闻生产中常见和易行的大数据思维的表现。其他如大型政论片《必由之路》、电视纪录片《医道无界》等都体现了大数据思维。

2.规律性思维:运用数据的关联性,寻求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说明,彼此联系是事物固有的客观本性。信息时代,海量的新闻数据是各种各样不同性质的数据形成的信息集,是一个多元和异彩纷呈的世界,而数据总是服从一定的规律的,这为融合新闻生产提供了重要条件。规律性思维最见于挑材选材组合之间。选数据库里的哪些素材,确定怎样的选题,十分重要。2016年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外讲话中10余次提到孙中山。新华网由此策划推出了一个融合新闻作品《在这些场合,习近平都提到了孙中山》。作品对具有这一特质的数据和内容进行了梳理整合编排呈现。《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等作品,无疑都是运用的同一思路。

3.短实新思维:实现快速、简洁、新潮、高效呈现和传播

“短实新”要求的主要是篇幅精练、内容务实、语言清新,而新时期赋予了它更丰富和更有时代感的内涵。短是对表达效率的新要求,就是要用尽可能小的时空把信息表达充分、到位,力求简短精练、直截了当,要言不烦、意尽言止,观点鲜明、重点突出,宜短则短、宜长则长;实是对信息准确和话语创新的新要求,就是要在确保信息真实准确的基础上,构建并运用新型传播体系,让信息抵达更高效;新则是对短实新思维的总要求,就是要内容构思新、形式设计新,新思路、新语言,力求思想深刻、富有新意,从而打造与主流新媒体品格和气质相一致的融合新闻精品。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召开期间,人民日报客户端充分利用图片便于传播的优势,第一时间推出思维导图《一起学习十九大报告!》,梳理十九大报告重点,阅读量很快达到数千万人次。人民日报客户端2020年7月15日发布作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习近平部署防汛救灾》,将总书记对防汛救灾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 用多张海报图生动鲜明地呈现出来。

二、融合新闻制作的三大基本做法

融合新闻制作是新闻生产的新型多媒体综合手段,常见的基本做法有三大方面。

1.素材深加工:将共享数据用新视角重新排列组合叙事出新稿

素材深加工,也称深度整合原创,就是要对新闻资源进行更深层次的开发利用。如今,仅靠独家新闻吸引眼球抢占先机已成难事,“而通过独家策划的新闻资源再开发,媒体则可以绕开在新闻源反面竞争的红海,在二次开发的蓝海中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这也是当前正在火热实践践行的新路, 即从海量的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受众感兴趣的信息,进行重新编排,尽力挖掘与拓展其内涵与外延,赋予独家视角和独特叙事,对新闻资源进行再开发、再生产、再传播,为受众提供多层次、全方位、新角度的信息产品。这里面有几个要点,一是选题上,只有受众感兴趣的信息才有市场;二是视角上,内容同质化的情况下出彩只能靠角度差异化;三是实操上,要善于归纳、拎点和包装。《人民日报 》2020年7 月22日刊发的《北京新发地疫情阻击战的十个瞬间》一文,通过梳理整合北京战时状态40天的十个场景瞬间,回顾和讲述了北京如何以最坚决、最果断、最严格的措施,打赢新发地疫情阻击战,在两个潜伏期内(28天)实现确诊病例零增长的故事。

融合新闻生产是数字化转换、编辑、储存和传播的过程,这决定其形态具有多样性,是从文字到音视频的所有符号形态或多样态组合,可能是一种、也可能是两种或几种信息样态组合互补而成的产品。而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融合加工能力。比如,北京日报客户端2020年5月推出的作品《美国骚乱愈演愈烈,特朗普放狠话:有人抢劫就开枪》,综合了新华社、《环球时报》、环球网、海外网、@海客新闻、“这里是美国”等的文、图、音视频资料,按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节奏,全面讲述了美国明尼苏达州一名黑人遭警察暴力执法被跪压锁喉致死事件的局势。再如,2019年10月举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阅兵后,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MV作品“苦难辉煌70周年国庆大阅兵”。作品将70周年国庆大阅兵的磅礴威武镜头,与来源于《圆明园》《甲午风云》《建党伟业》《建军大业》等影视作品中旧中国备受西方列强欺凌的镜头,以及新中国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镜头进行混剪, 配以“骄傲的少年”流行励志音乐,制作成新的视频作品。作品镜头对比强烈、撼人心弦,让人感慨万千,爱国爱党之情油然而生。这是视频化的整合原创。

2.要点可视化:利用图画影像等数字技术实现信息生动鲜活表达

把新闻信息要点进行可视化制作,是新闻报道形式的一大创新。这一方面需要树立要点可视化思维,另一方面需要具备要点可视化操作能力。也就是说,一要能抓住事物的重要关键信息及其本质;二要能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中,把海量信息抽丝剥茧、高度提炼、化繁为简,利用可视化技术让其要点脱颖而出,并具有视觉美感。可视化可以二维、三维、N 维,目前最常用的包括图表、图解、海报、动画、短视频、交互界面、H5、VR 虚拟场景等样态。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国内众多媒体都开发推出了大数据可视化产品《疫情适时 大数据报告》,用互动变色地图、柱状图、曲线等, 让人一目了然获取动态信息要点。6月11日北京 新发地市场聚集性疫情发生,排查重点放在第一个 病人唐大爷的密接者和曾去过的各类密闭场所,2小时锁定38名密接者和23个排查点位,16个小时锁定“源头”新发地和“震中”地下一层牛羊肉 水产交易大厅。很快,各大媒体迅速制作推出新闻 可视化产品,如《一图看懂北京新增确诊病例轨迹》等。这方面作品很多,如,2018年10月央视新闻客户端新媒体报道界面作品《震撼!一张长图带你 领略港珠澳大桥》,根据港珠澳大桥前方报道团队提供的信息数据,经过图形化处理,以图解形式,化繁为简、创新表现形态,将枯燥的数据和新闻背后的复杂逻辑转化为直观易懂的图形。“这是一张央视记者在港珠澳大桥实地采访后,梳理数据通过‘场景化’图形化方式,制作的一张出色的新闻可视化作品,让港珠澳大桥的关键信息活起来、动起来,实现了内容架构和呈现形式的完美结合,让新闻变得容易理解,让用户获得连续、完美的观看体验,是新媒体在重大工程报道上一次新的尝试,并获得了非常好的传播效果,是大型工程项目可视化报道的力作。”

当然,也要注意一点,可视化强调的就是简洁明了有美感,切不可过度设计,繁琐拖沓、逻辑紊乱、画蛇添足,让受众反受其累。

3.沉浸式互动 :让受众涉入和参与新闻事件的场景之中

互动是互联网的最大魅力所在,沉浸式是互动的更高境界。沉浸式体验已经在观影、游戏、科研、新闻等多领域运用。在新闻领域,“沉浸式报道主要表现为VR、AR(增强现实)、360°全景视频、全景照片等”,是对原有传播关系和叙事方式的全新构建。它凭借三维虚拟环境、丰富的表现形式和独特的制作流程,把新闻呈现出来,让受众体验到全景的视听嗅触等感受和获得自由运动并与场景内事物互动的能力。沉浸式互动作品的生产,对以大数据、智能网络、程序开发等技术能力的依赖和要求较高,这也是“内容是根本、技术是支撑”的涵义所在。

目前,国内沉浸式互动产品的生产刚刚起步,主要集中制作一些参与交互性的作品。比如,第28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是人民日报客户端在纪念建军90周年之际借助人脸识别、融合成像等技术制作而成的互动H5。数据显示,该作品上线10天,浏览量突破10亿。再如,中国网推出的AI 智能H5《来刷脸!1秒解锁专属你的政府工作报告关键词》作品,运用人脸识别技术,从网友“刷脸测颜值”的兴趣点出发,为用户生成独一无二的关键词海报,互动性大大提升。

三、融合呈现的三大基本样态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催生了多元化的新闻信息样态。就属性和使用频率上看,融合呈现主要有三大基本样态。

1.短视频:短至几分钟,传播最直接

短视频回应了两个时代之需,一是快速获取,二是直接看见。短视频十分符合受众在信息获取方面的移动、直观、高效等新习惯和新需求,已经逐渐成为新闻发布和信息传播的重要和主要方式,成为切入全媒体的捷径,为新闻传播注入了新的生命力。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7.73亿,占网民整体的85.6%。PGC(专业用户生产)和UGC(非专业用户生产)是短视频主要的两种生产方式。短视频平台的快速发展和壮大为海内外受众的参与和生产提供了便捷条件。

2020年7月底,八一建军节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推出原创微视频《人民军队的担当》,向英雄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致敬。这样一个大主题,如何通过短视频来表达和呈现,是考验智慧和水平的。该片内容逻辑上有统有分,镜头元素全面而富于代表性,仅用4分10秒便完成了气势磅礴的叙事。《人民日报》的《“中国一分钟”系列视频》被评为第29届中国新闻奖短视频新闻的特等奖。这个系列微视频另辟蹊径,“跳出‘大成就’‘大历史’的宏观视角,选择从‘一分钟’这个小切口进入,用直观的数字和画面展现了每个普通人为过上美好生活而不断努力拼搏的过程。这个灵活转换让网友进入视频所设定的情感单元,情感共鸣被调动起来”。“中国一分钟”系列微视频是媒体融合背景下探索出的一种新型的新闻短视频,是大主题短表达的短视频的上佳之作。获同届中国新闻奖短视频一等奖的《鼓岭!鼓岭!》《臊子书记》则体现了好故事与短表达的完美结合。这方面的优秀作品较多,《震撼!100秒记录这八天》讲述从党的十九大开幕到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亮相的过程,作品用100秒记录了8天的“新起点新征程”。

2.H5:适配性高、应用面广

H5,2014年年底初露锋芒,2015年全面火爆,如今已成信息传播的首选。H5是N个内容样态元素的大集成和丰富多彩的网页创建方式,可以文配图,可以视频嵌套,可以动画游戏,可以浸入交互等。

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红网推出的H5作品《长沙有多“ 长”》, 以手绘长卷 + 动画 + 视频 + 拼图的融合叙事方式,通过讲述长沙的历史、城市、经济、交通、速度、活力、智能、创新、信息、艺术、幸福等之“长”,全面呈现40年改革开放之路和长沙崛起之道,画面惊艳,文字灵动,多维展现,静动相宜,趣味无穷。为庆祝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北京广播电视台推出H5作品《假如70年前有微信》,通过穿越历史假设当年有微信,将1949年首届政协会议上确立国号、国都、国歌、国旗等严肃的历史信息通过当代网民熟悉的信息呈现形式,进行生动有趣的展现:“毛主席宣布首届政协会议开幕”使用了历史视频资料,国号讨论采用“张奚若邀请你加入群聊”的形式,国歌音乐链接模拟网易云音乐评论并用名人的评论来补充国歌更多信息, 国旗采用了微信小游戏“找国旗”的形式。最后,用户可以手写签名,获取带有自己名字的“首届政协会议签到表”复制品作为纪念。

3.移动直播 :打破时空间隔,实时共享场景

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5G时代的到来,移动视频直播行业规模如火如荼,网络直播从最初的PC端迁至移动端。对新闻事件第一时间进行现场直播,已经成了排在报道序列前端的“头等大事”。移动直播在现场感、实时性和交互性等方面具备独到优势,所需设备简单到只需一部智能手机即可完成。

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2019年4月22日下午,《大海乐章 和平交响》多国海军联合军乐表演在山东青岛五四广场举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新媒体记者通过5G手机,拍摄军乐表演现场报道,实时回传,在“央视新闻 +” APP、微博客户端等进行同步直播,首次使用“5G+ 手机”实现了端到端视频直播。浙江新闻客户端2018年7月的移动直播作品《直击7·5泰国普吉游船倾覆事故现场 救援仍在进行》就是典型的重大突发事件现场移动视频直播的典范,及时全面, 快速反应,发起了长达6小时的视频直播和图文视频滚动报道,以无法替代的现场感和真实感,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第一时间了解该突发事件最新动向的需求。还有如新华社客户端2019年3月推出的《江苏盐城一化工园区内发生爆炸 救援已展开》、中新网客户端 2019年9月推出的《独家直播香港警队代表团登长城做好汉》等作品,均属移动直播作品中的佼佼者。

四、结语

新闻生产的作业方式已经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在实现资源共享的前提下,如今的新闻生产需要实行集中处理,从而融合生产出多形态的信息产品,并通过不同渠道和终端传播给各类受众。在思维上, 要求从业者要从过去单一采集者的角色转向信息筛选者的角色,需具备从海量的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受众感兴趣的信息,从真假难辨的信息中筛选出真实准确信息的能力;在实操上,要求从业者要对新闻的生产、加工、传播进行创造性的统筹和谋划,运用最合适的信息表现形式和样态,高效率、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呈现;在产品形态上,要求从业者要具备能够处理从文字到音视频的所有符号形态的能力,能够按照不同媒体平台的特色与传播特点自如运用当前所有信息样态,生产出相应的融合新闻产品。融合新闻生产,是一种具有革命性的新闻实践,精彩永远无法意料,又总是值得期待。

来源标题:融合新闻生产方法论初探

责任编辑:陈龙飞(QY0026)  作者:蒲红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