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打破信息壁垒,增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传播

2020-08-18 08:51 宣讲家网评论

打印 放大 缩小

自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以来,建设高质量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成为时代要求。近年来,中国的智库在思想生产能力上已有了显著进步,但传播发声能力还相对欠缺,新兴媒体尤其是互联网平台的发展,为智库的声量传播和舆论引导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根据《清华大学智库大数据报告(2019)——今日头条版》的研究,智库利用新媒体的平台运营与传播技巧以获取公众关注、提升影响力、扩大声誉,成为智库追求社会可见性的一条有效路径。

传播力对于智库来说应是第一性而不是第二性的

现代智库起源于二战以后,1971年美国学者保罗·迪克逊发表了第一本研究美国智库发展的专著,认为智库是一种稳定的相对独立的政策研究机构,在与政府、企业及大众密切相关的政策问题上提出咨询。智库的主要功能分为思想研究、政策咨询、人才培养、公共传播等。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智库立足于公共传播的定位越来越突出,智库的研究成果是否被采纳、是否得到决策层的关注,都与智库的舆论影响力息息相关。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中国网民规模达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互联网资讯平台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为智库实现多元传播、撬动更广泛的社会关注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也对智库传播理念、传播方式的变革提出了迫切的要求。目前来看,智库对外传播对报纸期刊等传统媒体的依赖依然较大,成果发布以线下会议、内参等方式为主,与网友的互动明显不足,智库重研究轻传播的现象依然存在。

事实上,传播力对于智库来说应是第一性而不是第二性的。美国政治学者艾贝尔森将智库的首要任务定义为影响公共舆论和公共决策。从智库的定位和内生需求上讲,不断对外推广自己主要服务于以下三个目标:一是在加强智库内外互动的过程中扩大舆论影响力,提升其政策咨询的洞察力、说服力和公信力;二是更好地实现社会影响力和决策影响力,彰显新型智库参与国家治理的合法性;三是反映客观实际和社情民意,彰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人民性。

智库利用新媒体手段进行成果宣传,并不是强加或者兜售研究观念,而是使公众充分了解政策,在知识普及、知识下沉的过程中启迪民智,打造智库的专业品牌。如美国著名的兰德公司,研究成果也素来向公众公开,其预测虽非每次都准确,但因为在脸书等社交媒体频繁发声,且在审查机制上相对较严,在新媒体平台上树立了一定的公信力,因此当兰德公司预测某一事物在未来可能会产生巨大的价值的时候,就会引起社会和政府的重视。

增强智库传播能力建设在全球化时代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当前,在全球化的趋势之下,中国智库作为全球化新时期日益重要的参与力量,承载着争取国际话语权的重要使命。随着数字化浪潮的推进,整体可以看出国家在思想市场上竞争越来越激烈、博弈越来越专业,如果没有好的传播能力和传播平台,就会出现在价值观的论战中智库“失声”的现象。目前,我国智库大体可以分为政府智库(含媒体智库)、高校智库、企业智库和社会智库等,其中官方智库占据大多数。长久以来大部分智库的定位为党和政府的政策研究机构,主要任务在于提供内参,研究成果更多在体制内流传,对外发布的研究内容相对碎片化、针对性不强,对外传播功能并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

智库增强传播能力,首先要乐于发声。近年来,互联网上出现了民粹主义思潮,不少网民受制于专业背景,“自嗨”情绪泛滥,甚至动辄将战争挂于嘴边。在众声喧哗的网络空间,智库有责任以专业、理性的声音,在国际关系领域发挥出正本清源、引导舆论的作用,并将其转化成一种行动自觉。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也号召“发挥智库阐释党的理论、解读公共政策、研判社会舆情、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的积极作用”,“鼓励智库运用大众媒体等多种手段,传播主流思想价值,集聚社会正能量”。

智库增强传播能力,还要勇于发声。许多智库在对外传播过程中,担心受意识形态影响会损失智库研究的独立性。事实上,智库的独立性并不完全等同于中立性。美国智库研究学者安德鲁·里奇认为,智库多在对外政策中起到政策研究者和鼓吹者的作用,带有较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且在意识形态工作中没有预先设定倾向的智库,会在思想辩论过程中处于劣势。因此,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旗帜鲜明地立足于思想性和人民性是符合智库发展规律的,可以理直气壮地发出人民声音。

智库增强传播能力,也要善于发声。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智库的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许多智库都在脸书、推特等互联网平台上开设了账号,部分智库专家学者还开设了个人账号。增强智库传播能力的专业性,并非指要用多少种当地语言去讲中国故事,而是指从文章标题、行文逻辑、视频素材等多方面入手,依靠“说理”来唤起用户的同理心,增加智库成果的说服力,用事实讲述道理,而非用情绪去鼓动对抗。

如何让智库成果在传播链路上起到意见领袖的作用

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从这个角度上讲,智库也应当起到意见领袖的作用。随着传播意识的加强,不少智库也在互联网资讯平台上进行了尝试。以今日头条为例,仅2019年,就有近百家智库在今日头条平台发布了2.2万篇文章,阅读量超过了4亿次,个性化推荐算法为智库进行目标群体识别提供了有效路径,网友的评论互动又为智库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鲜活的信息,形成了研究—传播—反馈—修正的良性循环。

智库的专业性和独立性,本身是反民粹主义的、用事实说话的,因此在扮演意见领袖这个角色时有着天然的优势。当然,在各互联网资讯平台构建智库品牌的过程中,智库鲜明的立场、视频化的传播手法、爆款标题的构思等都是必不可少的,这又要求智库具备依托互联网平台的营销思维能力、数据分析能力、视频剪辑能力,可多采用人格化的手段,多用生活语言,少用学术语言,如同与用户亲密聊天,拉近智库与用户之间的距离。

对于智库来讲,优势往往不是针对热点的时评,而是扎实的研究报告。要想提高智库成果的覆盖率和转发,就必须接受并重视碎片化传播,打破信息壁垒,做到理论性和应用性的平衡。撰文时可以长篇研究报告进行拆解,一者便于读者阅读,二者也可以提升发文数量,进而提升点击量。诸如瞭望智库、盘古智库、全球化智库等智库的成功尝试标明,智库“触网”并未出现质量下降的趋势,反而强化了智库的传播价值,借助今日头条、微博、微信等多元的互联网平台,一次生产、多渠道分发,可以打造一批主题明确、粉丝固定、可信度高、兼具时效性和理论性的智库新媒体矩阵。

最后,智库的传播能力与研究能力一样,是专业度较强的工作,智库内部的分工中应有专人负责智库成果的新媒体转化,在标题设计、视频创意方面进行培训,对发文数量、传播效果进行考核,提高智库人员信息素养,如此才能够将智库的新媒体成果真正打造成智库发展的引擎,主动占领和争夺网络新媒体等舆论空间。

责任编辑:孙惠贤(QY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