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网络舆情领域意识形态建设的思考

2020-08-14 14:15 人民公安

打印 放大 缩小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是社会舆情的直接反映。当前,网络舆情已然成为影响社会持续有序发展、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因素,如何因势利导,提高新形势下舆情信息的分析能力,及时准确地掌握社会舆情动态,积极引导社会舆论,是公安机关和社会各部门所面临的严肃课题。

牢牢把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当前,随着以微博、微信、客户端、公众号、直播等为平台的自媒体的普及,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加速融合,网络舆论生态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在这个全媒体时代,为有效维护我国政治安全和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必须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全面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旗帜鲜明同错误思潮和观点作斗争。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决胜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利益格局调整,社会矛盾纠纷高发多发,热点难点问题大量存在。境内外敌对势力和别有用心人员加紧利用网络对我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大肆插手炒作敏感事件,颠倒是非黑白,抹黑攻击,与我争夺阵地、争夺群众、争夺民心,意图瓦解民族凝聚力,消解人民爱国感情。对此,必须高度重视,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主导的原则,坚决同意识形态“多元论”作斗争。实践证明,放弃或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向,就会丧失灵魂和航标。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在纷繁复杂的大背景下,公安机关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毫不放松意识形态工作,增强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引导个体的思想价值取向,敢于亮剑,敢于担当,坚决同不良言论作斗争,有序推进意识形态工作向纵深发展。

——把握网络传播规律,做大做强主流舆论。2019年1月25日,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

当前,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发生着深刻而重大的变化。舆情升级的速度和规模大大超出以往,动辄形成“现象级舆情事件”。一些基于大数据和智能推送技术的平台千方百计挖掘热点、炒作旧案,打擦边球、博取眼球;同时,新媒体“去中心化”的特征,使每个人都成为独立的信息发布者、平等的意见表达者,导致舆情事件的关联性、诱发性、隐蔽性和突发性大大增强,增加了舆论引导的难度。

应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严峻挑战,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坚定政治立场,坚持正确方向。互联网时代,媒体格局变化的只是媒体的表现、传播形态,而媒体的属性和社会责任不会改变。网络平台是党领导下的宣传阵地,必须要讲政治。主流媒体更要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在原则问题上站稳立场,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摆明态度,不能左右摇摆。

二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新型主流媒体是宣传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担负着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光荣使命,需要具有强大的社会责任感,要旗帜鲜明地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主流声音,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占领舆论生态主阵地,占据舆论生态制高点。保持传统主流媒体的品质,发挥传统主流媒体的优势,传承和坚守媒体职责,在新闻实践中不失真、不失语,正视社会问题,回应群众关切,化解社会矛盾。

三是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媒体融合是信息时代媒介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在互联网迅猛发展基础上传统媒体的有机融合,各级融媒体平台的建立,可以整合各自的优势,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四是正确对待舆论监督,加强传播内容监管。广大公安民警身处执法一线,要善于把网络媒体监督和批评作为普及宣传法治、推动改进工作的机会,作为加强社会管理的抓手。要坚持原则底线、及时批驳错误。对一些错误的、失实的内容,要及时纠正、澄清事实;对错误观点和恶意炒作,要及时交涉、果断制止;对网上形成的一定规模和范围的错误舆论,要予以纠正、制止,并组织主流媒体网站进行批驳和引导。

妥善开展网络舆情引导

信息时代,舆论影响无所不在。当前出现的一些互联网舆情问题,往往都同实体社会问题联系在一起,如果重视不到位、敏感性不强、引导处置不力,小事情可能形成舆情风暴,小案件可能引发社会动荡。

对此,各级公安机关必须高度重视,网络舆论引导工作要全天候运转、全方位延伸。要进一步健全舆情敌情社情研判会商、舆情应急处置、舆论引导协调联动、敏感事件舆论风险评估、重大突发事件现场媒体管理等工作机制,不断丰富机制内涵、规范运行程序,有效整合各部门舆论引导资源,切实形成综合协调、反应灵敏、扁平指挥、合成作战的整体合力。

——强化对各类网络舆情数据平台运用。舆情信息是对舆情的描述和反映,从理论上讲,所谓舆情信息,是指在民众社会政治态度的收集、整理、分析、报送、利用和反馈的信息运动过程中,用以客观反映舆情状态及其运动情况的资讯、消息、音信、情报、指令、数据和信号。要对舆情有所把控,必须完善舆情数据的搜集、整理、报送等流程。

对信息进行监测。实现对互联网海量信息的全天候监测,分等级更新,能够实时地采集帖子的转载数、点击率和回复数,实时采集跟帖。集中展示舆情信息、统计数据和工作导航,提供全面及时的舆情浏览。

善于把握舆情发生的时间,探索舆情发生规律。舆情的发生是由舆情因变事项所引起的,它既包括执政者制定和实施的各类方针政策,也包括影响民众利益关系变化的事件、人物,舆情具有极强的时效性。也正因为如此,要特别注意舆情发生的时间,从中找到舆情发生的规律,准确判断舆情变化的走势。对舆情信息进行整理后,还要及时进行研判,及时进行应对。

——不断完善网络舆情危机应对机制。网络舆情作为社会舆情的“晴雨表”和“方向标”,其发展态势直接影响着社会舆情的整体走向。网络舆情中的情绪化、非理性化倾向易引发舆情危机,在应对方面要关注以下问题:

加强网络舆情预警分析机制建设。充分利用各类舆情监测系统强化舆情预警机制,精准掌握预判舆情形势发展变化,有针对性地为领导决策部署提供专业的意见建议,作出精准快速的反应,力争在最短时间内化解舆情危机,避免事态向负面发展。

加强网络舆情应急联动机制建设。网络舆情的发生、传播发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各方面利益,做好网络舆情应对需要建立完整的网络舆情应急联动机制。一是加强内部协调,既要和网络安全部门协同作战,也要和相关业务部门沟通互动,还要善于听取法制部门专业意见。二是加强上下协调,要指挥得动下级单位,也要及时与上级机关沟通。三是加强外部协调,要善于协调宣传、网信、政法等部门,形成工作合力,整合各方面资源。

创新舆情引导方式

舆情需要引导,要把人们的情感、观念引导到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的轨道上,引导到积极参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步调上。

一是转变传播思维。改变以往理论宣讲的宏大视角,从小处着眼,避免内容空泛抽象,以百姓的视角为突破口,讲好百姓故事,引发人民群众共鸣,多模态呈现,多平台运营。

二是创新传播形式和渠道。移动互联时代,要运用个性化、可视化、互动化的传播方式,融合声音、动画、舞蹈、表情包等形式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呈现,打通线上线下,充分利用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音乐平台、热门APP、网络广播平台等进行理论传播,形成对人民群众的全覆盖,产生规模效益,多渠道阐释创新理论,使互联网成为创新理论传播的增量因素。

三是注重话语表达。话语不是语言的堆砌,不是冰冷的工具,话语是带有温度的。幽默睿智的语言表达可以把语言转译成时代的话语、鲜活的话语,让百姓听得懂、听得进、听了信。民警要在为民服务的过程中,带着浓厚感情做工作,体现出“共情性”,让民众积极地回应和互动,进一步助推和谐警民关系建设。

(作者系沈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责任编辑:孙惠贤(QY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