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2020年上半年社会舆情报告

2020-07-24 10:37 舆是说

打印 放大 缩小

01

综述

本报告以微信公众号“舆是说”对社会舆情事件的日常追踪为基础,综合新闻媒体和一些其他研究机构公开发布的数据,累计梳理出2020年上半年112件社会舆情事件。报告从地域、事件性质、涉事主体类别、信息发布源头等多角度进行分析和对比,力求总结呈现2020年上半年社会热点舆情的传播特点和规律。

总体上看,新冠疫情对上半年网络舆论场影响明显,约有54%的热点事件与疫情直接相关。地域上,全国三分之二地区均有热点舆情事件发生,湖北地区成为舆情高发地。时间上,2月和3月的热点舆情事件相对集中。涉事主体以党政机关占比最多,约占25%;话题类别方面,社会民生类最高,为23件。

2020年上半年社会舆情的发酵带有鲜明的疫情因子,新冠疫情对网络舆论生态具有全方位和基础性影响。新冠疫情背景下,自媒体、市场化媒体、传统主流媒体成为舆论传播的三大源头和信息通道,舆论场紧张感较为突出。话题发酵延续了小微舆情的发酵模式,涉政务涉公共卫生类舆情尤其集中,借疫情关注度呈现出“烈度高且影响力大”的特征。在社会思潮和网民心理层面,网民的国家认同感进一步增强,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情绪高涨,多元价值观并存。

面对社会舆情事件,社会各界关注度高,回应意愿也较强。但从回应效果看,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主体、不同事件,差异明显。整体上看,党政机关及相关部门舆情回应上进一步常态化、制度化,在防控疫情方面尤其突出。与此同时,次生舆情多发频发,权威信息供给状况仍有待改善。地方政府作为舆情处置主体的角色进一步突出,地区间的竞争性态势成为优化舆情处置的重要力量。此外,谣言横行等状况表明,治理处置社会舆情事件面临的舆论生态仍有待改善。

02

数据分析

1.2020年上半年社会舆情事件TOP16

在“舆是说”公众号社会热点舆情事件的基础上,我们一共整理出了上半年影响较大的热点事件16个,具体如下表(按照月度时间顺序)。微信截图_20200724101251

时间

事件 1月

陶勇医生被砍伤事件 1月

女子开奔驰进故宫事件 2月 李文亮医生去世 2月 肖战227事件 2月 确诊病例黄某英离汉抵京事件 3月

新版永居条例引争议事件 3月 人物杂志专访艾芬文章被删事件 3月 郑州一境外回国确诊病例瞒报事件 4月 广州非洲籍新冠患者咬伤女护士事件 4月 山东理工大学一学生虐猫事件 4月 鲍毓明性侵养女案 5月

离婚冷静期引发争议事件 5月 政府工作报告 6月 仝卓变换往届生身份事件 6月 常州金坛一小学生坠楼身亡事件 6月 温岭油罐车爆炸事件

2.2020年上半年社会舆情事件时空分布

图1.社会舆情事件月度分布

微信图片_20200724101550

(注:“舆是说”编辑团队整理)

从社会舆情事件的月度分布看,2月和3月社会舆情事件数量最多,分别有26件和23件。2月,正值新冠疫情高发期,全社会全方位紧急动员,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客观上推高了该月的社会舆情事件。总体上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新冠疫情防控效果的逐步显现,涉及新冠疫情的舆情事件呈减少态势。

图2.社会舆情事件地域分布

微信图片_20200724102057

(注:“舆是说”编辑团队整理)

2020年上半年的112件社会舆情事件中,影响力波及全国或多地的舆情事件占比约为28%,主要集中在地方的社会舆情事件占比约为70%,涉及境外的舆情事件占2%。

在波及全国或多地的社会舆情事件中,除了全国层面的政策法规外,还有不少是基层执行政策时引发的争议,如多地ETC推广相继暴雷、一刀切式整顿野味市场等。而在涉境外事件中,主要与美国将包括华为在内的中国企业列入实体名单有关。

图3.社会舆情事件主要发生地区分布

微信图片_20200724102207

(注:“舆是说”编辑团队整理)

以省级行政区(暂不统计港澳台)为单位,除了全国或多地的事件外,2020年上半年的社会舆情事件覆盖全国21个省(区、市)。受疫情关系影响,湖北最多,有28件;其次是山东、北京、广东等,都达到或超过了6件;再是江苏、河南、云南、甘肃、湖南、山西、陕西、上海、浙江等,均发生至少2件;安徽、福建、广西、海南、河北、黑龙江、内蒙古、四川等地社会舆情事件相对较少。

3.2020年上半年社会舆情事件涉事主体分布

图4.社会舆情事件涉事主体分布

微信图片_20200724102420

(注:“舆是说”编辑团队整理)

从涉事主体上看,2020年上半年社会舆情事件的涉事主体主要包括党政机关、企业、公益组织、医院、学校、研究机构、媒体、社区和个人等九个主要类别。其中,涉事主体为个人的事件最多,占37%,涉事主体为党政机关的事件约占25%,涉事主体为企业的约占12%,涉及公益组织和医院的均约占6%,涉及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均约占4%。

4.2020年上半年社会舆情事件性质分布

图5.社会舆情事件性质分布

微信图片_20200724102656

(注:“舆是说”编辑团队整理)

从事件性质上看,在这112件社会舆情事件中,事件性社会舆情占87%;政策性社会舆情占比为10%,其他类别占比为3%。事件性舆情仍然是当前社会舆情的主要表现方式。

图6.社会舆情事件疫情类别分布

微信图片_20200724103017

(注:“舆是说”编辑团队整理)

2020年上半年社会舆情事件中,因疫情引发的社会舆情事件占54%,而随着国内疫情逐步被控制,民众日常生活逐渐常态化,其他社会舆情事件开始被高度关注,非疫情引发的社会舆情事件占46%。

图7.社会舆情事件话题类别分布

微信图片_20200724103208

(注:“舆是说”编辑团队整理)

从事件涉及的话题类别看,社会民生、社会治理、医疗卫生类舆情事件较多,都超过了10件;社会组织、教育治理、反腐正风、公共安全、社会思潮、涉法涉诉类,在5-10件之间;未成年犯罪、环境保护等类别的事件相对较少。

5.2020年上半年社会舆情事件舆情源分布

图8.社会舆情事件舆情源分布

微信图片_20200724103333

(注:“舆是说”编辑团队整理)

从社会舆情事件的信息发布源头来看,新闻网站约占44%,微博约占35%,视频约占12%,微信约占7%,机构官网约占2%。

目前,网民爆料依然是舆情事件发酵的重要环节。其中,以新浪微博、腾讯微信等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仍是社会舆情事件发酵的主要信息发布源头。另随着视频类平台的日益壮大,不论是直播视频还是短视频,也已成为另一主要信息源头,甚至赶超微信平台。

03

社会舆情发酵特点

2020年1月至6月,新冠疫情持续笼罩着舆论场,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关注内容,成为网络讨论的基础性因素之一。就社会舆情发酵而言,上半年的网络舆论场呈现出以下特点:

1.新冠疫情对网络舆论生态具有全方位和基础性影响

从时间上看,自1月20日起,新冠疫情就成为全国性关注的话题。其涉及人群之多、动员范围之广、触及矛盾之复杂、影响时间之长,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从话题分布上看,疫情爆发初期,新冠疫情话题呈现霸屏效应,所有热点事件都与其相关。疫情形势缓解后,这种情况虽然有所改变,但复工复产、疫情反复、疫情防控等仍是最受关注的话题类别之一,而且,防疫安全几乎成为一切活动的前置条件。新冠疫情深刻地改变着现实的社会秩序和生产关系,同时也影响着人们日常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成为网络公共话题讨论的基本背景。

2.自媒体、市场化媒体表现突出,加剧舆论场紧张感

新冠疫情爆发初期,网民焦虑感持续笼罩着舆论场,突发性的公共卫生事件给政府处置以及全社会回应造成了严峻的考验。在这种情况下,广大网民利用自媒体平台,发布疫情信息,在风险预警、组织自救、舆论监督、精神鼓励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以财新、三联、人物杂志、新京报等为代表的新闻调查闻名的专业媒体,发挥深度报道优势,扮演着既不同于普通自媒体,也不同于传统党报党刊的角色,在推动全民协力抗疫方面影响力十分突出,有网民甚至称,“夸财新的词儿已经不够用了”。相对而言,自媒体和专业媒体的大众视角更为突出,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营造了一种紧张感。

3.涉官涉医类舆情突出,事件小微但烈度高影响力大

在我们梳理的112件社会舆情事件中,涉政务类舆情约有41起,涉公共卫生类舆情17起,二者合计占比超过50%。从事件的发酵情况看,大部分事件都具有小微舆情的特点:一是发生在基层和社区;二是焦点都是身边小人物、小事情,比如某街道城管队员殴打配菜员、某小区阻止一线护士回家、青岛外国人插队、甘肃给出征女医生护士剃光头、江苏泰州护士微信群谈疫情等。其中,不少事件都与新冠疫情具有密切的联系,从而获得了全国性的注意力,呈现出烈度高且影响力大的特征。

4.新冠疫情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多重矛盾交织的复杂性

上半年,因为新冠疫情的因素,多个热点事件都呈现出了极其复杂的矛盾相互交织的局面,比如永居条例公开征集意见,遭到了舆论的炮轰;在穗非洲籍人士咬伤护士更是激发了一连串的舆情风波;深圳立法禁食猫狗,本是着眼于食品安全和呼应此次肺炎,网民却从泛生态角度予以解读,甚至持守不同价值观的群体对峙鲜明;网上曝光的一些地方优待外籍人士和排斥重疫区湖北籍人士的做法,也引发了触及民族心理、政府对策等深层次争议。此外,新冠疫情对全社会的影响,经济增长、就业民生、扶贫攻坚、全面小康等面临的困难,构成了舆论层面“生存、发展等多重焦虑”的现实基础。

5.网民对国家认同感显著增强,多种思潮加剧舆论分化

上半年,网民对国家的认同感持续走强,延续了以往的态势。除了中美贸易争端这个外部压力外,新冠疫情的全球扩散以及中外对疫情处置效果的明显区别,从正面重塑了中国政府有能力、负责任的形象,进一步打破了一些网民“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的刻板印象,强化了不少网民的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与此同时,不同社会思潮的争执也特别热烈,网民群体甚至呈现出一定的对峙态势,比如方方日记现象、连岳现象、乔木日记现象等。此外,针对婚姻、教育、就业、环保等,各种社会思潮也经常出现小范围的激烈争论,其中有些还可能具有大众层面的广泛影响。

04

社会舆情处置分析

舆情处置是舆情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处置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舆情工作的能力和水平。2020年上半年,社会舆情处置同时也是舆论最为热切的关注点之一。

1.社会各界对社会舆情关注度高,回应意愿较强

在上半年统计的112件热点舆情事件中,约有72件都有明确回应,有的事件甚至出现多次回应。从舆情回应主体看,涵盖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人民团体和民间组织等,几乎覆盖全社会各个领域。从回应情况来看,回应主体基本上都能做到及时关注到社会舆情事件,并在第一时间进行回应。比如,1月17日发生故宫“大奔门”事件,引爆舆情的微博发布于14时56分,故宫博物院首次回应的时间为20时49分。4月1日,青岛出现外国人核酸检测采样时插队现象,@崂山卫计官微 当天即进行回应。新冠肺炎确诊病例黄某英离汉抵京、仝卓高考改身份等事件,还引发了多地多部门密集回应。总体上看,面对舆情事件,社会各界普遍采取了回应面对的姿态。

2.政府舆情回应常态化、制度化,主动适应现实变化

围绕新冠疫情,国务院新闻办及各地有关部门,通过新闻发布会定时定点发布抗疫动态,回应网民关切,实现了常态化和制度化,成为抗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新闻办还把新闻发布会现场设在重疫区武汉,成为振奋人心的举措之一。在仝卓高考改身份、山东冠县农家女被冒名顶替上大学等诸多事件中,涉事政府和部门也通过扎实调查,赢得了舆论的点赞。同时也要看到,武汉红会切断央视直播、人物杂志专访艾芬一文被删等事件也表明,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处置舆情,在一些基层部门仍然存在,相关舆情恶化的教训值得重视。

3.次生舆情多发频发,权威信息供给状况有待改善

1月,9958(中华儿慈会)陷入滥用受捐人信息进行募捐的危机。但是,其回应并未消除舆论质疑,反而引发了次生舆情。新冠疫情发生后,武汉市政府、武汉红会、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等都曾深处舆论漩涡,并且因为回应失误等而引发次生舆情。丰巢对收超时保管费事件的说明也是回应失败的经典案例。从信息疏通的角度看,涉事主体在权威信息发布环节仍然存在反应迟缓、针对性差、思维僵化等问题。如何更好地与公众互动,找准部门诉求与公共诉求的结合点与平衡点,仍然是社会舆情处置的难点所在。

4.地方竞争性态势成为优化舆情处置的重要力量

2019年度社会舆情报告曾指出,“舆情处置能力或进入竞争期”。今年上半年,这一态势持续显现。新冠疫情引发全国性关注后,各地的响应级别就成为网络关注的焦点话题,湖北也因此备受诟病。在具体处置上,河南、湖北潜江等地疫情防控得力,也引发了舆论的进一步解读。在防范输入性病例的阶段,北京、上海等地的防范措施,也是网民热衷讨论的话题。6月,山东聊城曝出多起高考顶替事件,加上“合并村居”等事件的影响,山东也成为舆论吐槽和反思的主要对象。在这种情况下,舆情处置能力或将成为衡量各地政绩成效的重要内容。

5.处置社会舆情事件面临的舆论生态有待改善

良好的舆论生态有助于促进舆情事件的处置。当前,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正在成为最具共识度的网络主流民意。但是,人物杂志采访艾芬一文被删、有的部门将优待外国人当成政绩宣介、甘肃给出征女医护剃光头等事件表明,一些部门或领导干部仍然对民众情绪认知不够,媒介素养缺失。从网民角度看,碎片化信息泛滥,价值观日益多元化,网民误读、走偏的情况也十分常见。基于自媒体的各种谣言传言也成为舆情处置的重要干扰项。新冠疫情的长期化,现实社会中的各种矛盾交织,客观上也加剧了社会舆情处置的难度。

05

未来舆论关注点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基于上半年的社会舆情状况,我们认为,未来一段时间以下几个话题值得关注。

一是疫情防控下的社会秩序恢复与重建问题。从全球范围看,新冠疫情仍然处于扩散状态,未来在较长时间很可能与人类共存。除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短板和不足外,社会各方面如何在防疫状态下运行,也面临着极大考验。长期看,疫情对既有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人际交往方式等各方面的冲击,对既有利益格局的冲击,都有可能引新发的问题,并反映在舆论层面,形成争议点和矛盾点。

二是抗洪形势以及灾后重建。当前正值汛期,备受关注的洪涝灾害仍将持续一段时间。“超警”“历史同期最高”“刷新历史极值”等多次出现网络舆论场,南方不少地区的河湖水位和降雨量不断创下新高,长江流域抗洪形势依然严峻。除了现场抗洪,新冠疫情防控、灾后重建等工作都可能引发舆论聚焦。

三是全面小康社会的完成情况。新冠疫情对全社会的影响是深刻且长期的,政府各项工作安排、既往社会秩序也因此发生了不少变化。那么,全面小康社会这一目标能否如期实现,疫情会不会导致一些脱贫地方重新返贫,就业和民生目标能否扎实落实,现实的困境与主流宣传之间的张力会否加大等问题,都可能通过网络舆论的方式有所体现。

四是中外机制、制度、发展模式比较话题或进一步增多。随着疫情预期的长期化以及中外抗疫方式、成效的差异,加上中美全方位竞争的态势,关于中外各种比较的讨论,有可能不时成为网络热门话题。中国抗疫办法能否持续、输入性疫情防控、中外各渠道交流以及相应群体所受影响等,都是其中的重要子话题。

五是中国的对外关系和外部环境。当前,中美关系持续紧张,短时间内难见缓和。而且,受疫情、意识形态等因素影响,美欧发达国家联合施压中国的迹象进一步明显。这种外部环境的变化直接波及外贸以及重点企业,还可能加剧民生和就业的压力。国内社会情绪焦虑感可能由此而积聚,甚至诱发涉外极端事件。

六是人口问题。今年是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年,人口普查数据将系统回应近年来网民关注的一系列热点疑点,同时也将引发各界的进一步解读。当前,人口问题集生育、教育、就业、阶层等多个热点难点于一体,已经成为网民参与度较高的话题之一。

责任编辑:孙惠贤(QY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