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抢票软件花样频出 解决民生痛点需完善制度

2019-12-30 10:57 人民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抢票软件花样多 解决民生痛点需制度完善

“倒卖车票案”引关注

又到了岁末年初,春运大幕拉开,“买票难”“抢票贵”再度成为百姓的“烦心事”。近期,一则有关倒卖车票罪的庭审直播引发高度关注。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报道,江西青年刘某在没有经营许可的情况下,非法购买935个12306网站实名注册账号,通过抢票软件,收取佣金替他人抢票3700余张,个人获利30余万元。一审法院最终认定刘某犯倒卖车票罪。刘某上诉后,在二审中,其举报第三方平台抢票是“黄牛”,诉辨双方围绕刘某的行为究竟是“倒卖”还是“代购”,利用抢票软件购票是否具有社会危害性等焦点展开辩论。

舆论就此事展开讨论,不少网民提出质疑,在实名制购票的背景下,为什么还要加价购票?如果说刘某的行为构成倒卖车票罪,同样是加价抢票,第三方购票平台的行为是否也侵犯了铁路部门的购票秩序和普通旅客的公平购票权?

面对网民提问,有法律专家表示,目前,第三方购票平台确实存有一些法律灰色地带,所谓加速抢票的服务实际上可能会以牺牲其他合法途径购票人的权益为代价。虽然在抢票方式和收取费用的性质上有所不同,但是刘某和第三方购票平台确实都侵犯了设置倒卖车票罪所保护的法益。

抢票软件市场混乱 暗藏“陷阱”

针对舆论的质疑和第三方平台加价购票的“民生痛点”,有观点认为,第三方抢票平台花样不断翻新,使得争议不止。一系列新变化新特点,导致相关法律和司法解释不能完全适应,需要作出细化规定和相应调整。

有舆论分析认为,抢票软件粉墨登场,靠着“技术优势”,大发不义之财,名正言顺地“劫掠”旅客:VIP购票、极速抢票、加速包……这些服务少则10元、20元,多则100元、200元。还有的打着免费的幌子,收集旅客信息、账号密码信息进行兜售;还有表面上是免费、安全的,实则暗藏各类流量陷阱,要求用户邀请其他用户转发助力,免费获取加速包等服务项目,以达到一定的传播效果。

第三方抢票软件真的有用吗?在技术方面,中国数字科技馆新媒体团队解释说,抢票软件就是利用程序技术,打破12306对刷新时间、验证的限制,提高后台刷票频率。它们利用插件或爬虫的方式进行超高速的查票频率和识别验证码,从而达到抢票的效果。

也有舆论认为,在网络购票刚开始的两年,抢票软件的确有效果,几乎可以“秒杀”车票。但是,随着铁路部门技术的升级,“候补购票”功能的推出,2019年开始,抢票软件的“抢票”功能基本已经没用了。现在市面上的抢票软件,有些是在骗信息,有些是在骗钱,剩下的都是在骗流量。

舆论建言购票制度与时俱进

随着春运临近,越来越多的网民呼吁,铁路部门规范购票制度,升级系统软件,严厉打击各类“黄牛”;同时旅客应提高网络购票安全意识,仔细阅读相关服务条款,选择正规渠道购票,减少不必要的花费。

澎湃新闻发表社论指出,每个人对新技术、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不一样,但所有人回家的心是相同的。让他们都能顺利地买到回家的车票,登上归乡的车厢,这是技术进步时代该有的温度,也是公共服务不可或缺的底线思维。

对于完善购票制度,有媒体建议,一是要关注农民工、老人等特殊群体的购票需求,保证合法购票渠道的购票公平;二是实名制购票时代,仍不能低估“黄牛”恶意倒卖火车票的可能性。尽管随着网络购票技术升级,倒票已在很大程度上被遏制,但“黄牛”的抢票手段也在“与时俱进”,相关问题的解决离不开综合防控力度的加强。

此外有专家建议,法律上应当对个人以及第三方购票平台的行为,有一个明确统一的认定标准。不仅如此,随着购票方式发生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多种多样的抢票手段,相关法律和司法解释已不能完全适应,因此要适当做出调整。正如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评论”指出的,在软硬件升级的同时,我们期待网络抢票相关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的便捷出行和自由购票的平等选择权。

(作者系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特约舆情分析师 王易)

来源标题:抢票软件花样多 解决民生痛点需制度完善

责任编辑:郭桂玲(QY0028)  作者:王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