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数读化妆品舆情

2019-06-14 11:34 中国医药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数读化妆品舆情

根据中国健康传媒集团舆情监测中心的监测数据,结合2016年以来《舆情周刊》热点事件排行榜中的83个化妆品案例,笔者对2016年1月~2019年5月化妆品舆情传播规律和特点进行如下总结。

2016年1月~2019年5月化妆品舆情数据分析

1. 化妆品相关信息量逐年递增

从化妆品数据来看,相比2016年、2017年,2018年整体数据量显著增多,其中,“自制中药口红安全存隐患”“进口非特备案试点扩大”等议题受到较高关注。2019年1~5月数据量相比2018年同时段也有大幅增长,“化妆品汞含量超标万倍”“故宫彩妆因质量不佳停产”“多款宝宝霜被指含激素”等热点事件热议度较高。加之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今年有望出台,预计2019年化妆品关注度将超过2018年。从化妆品在药械化整体舆情数据量占比来看,2018年首次突破10%,2019年1~5月达到9.8%。

2. 2018年下半年敏感事件多发,2019年初热议度走高

从2018年舆情走势来看,上半年高峰值出现在3~4月,“韩国13种化妆品重金属超标”“假货泛滥直播平台监管难多数人对高仿化妆品‘知假买假’”引发舆论关注。2018年下半年高峰值出现在10~11月,“浙江跨国假香水案案值超千万”“苏州警方查获8000万元假冒伪劣化妆品”等案件的查处使数据量处于高位。2019年初,“化妆品宣称‘药妆’属于违法行为”持续引发热议,“故宫彩妆因质量不佳停产”等舆情事件也受到一定关注,年初化妆品舆情热度较高。

3. 社交媒体平台活跃度逐年攀升

2016年以来,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成为化妆品舆情来源主渠道,特别是社交媒体平台数据量,2018年已占到九成以上。

4. 化妆品热点事件在药械化热点事件中占比较低

统计160期《舆情周刊》热点事件排行榜中的1600个舆情事件,化妆品事件为83个,占比5.2%。部分热点多涉及境内外的化妆品安全事件,如“面膜毁容引质疑,明星‘微商’创业变‘危商’”“浙江20岁小伙网购面膜治痘全身冒出红疹差点没命”;监督抽检不合格,如“韩国化妆染料抽检近半不合格”;假冒伪劣问题,如“知名化妆品出现假冒‘中国官网’”等。

5. 防晒产品问题最为突出,多涉及境外品牌。83个热点舆情事件中,涉及防晒产品的有8个,如“资生堂紧急召回41万瓶防晒霜安耐晒也中招”“迪奥防晒霜错标致癌物二苯酮实际未检测出该成分”等。此外,面膜、口红等产品也排在前列,如“舌尖3第四集现‘中药口红’被质疑造假”等。有49个热点事件涉及境外的化妆品品牌,如美国强生、日本资生堂等。

6. 假冒伪劣、品质不合格问题占比较高

83个热点舆情事件中,涉及假冒伪劣问题占比高达32%,如“大连海关查获755支‘迪奥’假口红”“浙江警方破获跨国假香水案”等。不合格产品事件如“国家药监局通报53批次不合格化妆品法国兰姿等上榜”等。此外涉及的问题还包括非法添加、安全事件、指标超标、虚假宣传、非法走私等。

2016年1月~2019年5月化妆品舆情事件特点

中国健康传媒集团食品药品舆情监测系统显示,化妆品舆情触点多,仍存诸多风险隐患。防晒产品、面膜、口红等产品最受关注,热点事件中超过一半的事件涉及境外的化妆品品牌。而在涉及境外化妆品方面,假冒事件最多,特别是微商、代购、海淘等平台。

经分析发现,化妆品行业存在明显的“三个不对称”。一是信息不对称,公众对化妆品知识的需求更多体现在安全使用、选购方法等方面,而企业发布的信息多集中在广告宣传,强调产品卖点。二是期待不对称,公众对化妆品功能、品牌等的期待越来越高,一些负面舆情事件的爆发,易给公众造成企业逐利而社会责任感不足的印象。三是认知不对称,企业、行业平时对舆情风险的关注程度与舆情事件本身带来的负面效果相比,存在不对称性,舆情事件发生后易被舆情牵着鼻子走,甚至是负面个案影响整个行业的口碑。

来源标题:数读化妆品舆情

责任编辑:陈龙飞(QY0026)  作者:李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