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带一路”倡议赢得越来越多国家的拥抱?

2019-05-24 16:35 参考活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图为2019年3月27日,在中国水电项目打造的老挝移民新村中,一名儿童站在自家院子里。新华社记者 王婧嫱 摄)

今年以来,“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又取得新进展,意大利、卢森堡、瑞士等欧洲国家纷纷转身拥抱。为什么迄今为止,美国没能阻挡“一带一路”倡议,也没能提出一个替代性倡议并加以有效实践?简而言之,“一带一路”的提出及在美国战略阻挠下取得的成功,主要源自以下原因:

第一,新安全观战胜了旧安全观。自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以来,差不多500年间,西方奉行的都是基于自我中心主义和个体化的旧安全观。虽然在某些特殊情境下,人类的共同利益、国际社会等词汇或概念,会被纳入其中,但基本上都是一种包装,对大国、尤其所谓“霸权国”来说,自我中心的绝对安全,是指导其对外战略的核心与根本。中国则不同。因为自身历史特殊经历导致的记忆,以及在全球化进程中依靠内生动力机制崛起的实践,使中国成为践行真正的新安全观的新型大国。世界安全了中国才真的安全:真正的安全必须考虑不同主体合理的安全关切;尊重主权平等;真正做到大小强弱不同的国家平等探讨和解决彼此间的分歧;不仅指引中国的发展,而且让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真正带来合作共赢的结果。

第二,新发展观战胜了旧发展观。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发展。过上幸福生活,不仅是中国人民的要求,也是世界人民的要求。二战之后,发展中国家在政治独立后寻求经济自主性发展的道路中艰苦探索,但直到中国崛起并提出“一带一路”之前,被各种科学理论包装的西方式发展道路和模式,最终都被证明多数是形形色色的糖衣炮弹,比如“普世价值”包装下的掠夺性实践,无论是援助变债务,还是经济援助包装下的政治渗透与干涉,又或者是藏着结构性路径依赖陷阱的吮吸式发展模式。以上这些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直到中国崛起并系统性地提出“一带一路”等倡议,世界上多数发展中国家,不断在一个具有显著“中心—外围”特征的世界里陷入低速徘徊乃至彻底停滞的尴尬境地。

第三,新秩序观战胜了旧秩序观。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大小不等,强弱不同,在客观上可支配的资源与主观意愿之间的差异也非常显著。同时,持续不断发展的世界,无论经济、政治还是社会、文化,又是需要一定秩序的。从实践看,直到中国崛起之前,主要国家的兴替,遵循的基本都是“霸权—挑战—新霸权”循环。这是走资本主义道路、遵循有各国特色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所决定的必然。中国的秩序观是不同的。大家的事由大家商量着办、不能少数国家说了算,全球治理要各方共同参与,搞“一带一路”要共建共享共治,这些不是空泛的外交辞令,而是中国的真实想法,也是持续不断坚持落地的真实实践。对多数有正常思考能力的国家来说,一边是能摆脱霸权压迫、大家平等对话共同决策的新秩序,另一边是继续承受低质量霸权压制的旧秩序,在两边之间做一个选择,真的不会很难。

“一带一路”倡议成功,是世界各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必然选择,更是无法阻挡的历史大势。

(参见:《沈逸:中国为何赢?美国就算明白也做不到》)

责任编辑:闫鹃(QY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