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西式民主制度并非“万能药”?

2019-03-26 11:03 参考活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QQ图片20190326105044

一直以来,总有一些人极力鼓吹西式民主制度,认为只要采取了该制度就可以推动经济增长,有效抗击腐败。实际上,这种想法完全无视西式民主制度的内在矛盾和缺陷,那些脱离一国实际国情生搬硬套西方制度的国家也往往会“水土不服”。

从本质来看,西式民主只是简单地实现了与政治选举挂钩,民众行使民主权利的方法与渠道,都被限定在投票选举这一特定环节。也就是说,选举并不能改变普通选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无足轻重的地位,民主只属于少数人。对此,美国著名学者弗罗姆曾说,“选民一旦投了票,便把自己的意志转交给了代表;而代表则惯常是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掺合着责任感,来行使这种意志,但选民也拿他没有办法,只有等到下一次选举到来时再决定是否要换掉这个代表……”因此,民众表达不满的途径往往也只是通过拒绝参与投票的方式来表现,这使得政治冷漠成为西方社会的通病。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西方所谓民主国家的投票率都屡创新低。如,近年来美国大选投票率一直处于持续下降趋势,据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2016年的大选只有55%的选民参加投票。2017年,法国大选中民众的投票率也创下历史新低,约达75.9%,成为1969年大选后至今投票率最低的一次。此前几次法国大选的投票率都超过了80%。

西式民主的制度缺陷是难以修正的。如果对它进行深入分析便会发现,这一制度缺陷背后反映的是民主政治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英国学者安东尼·阿伯拉斯特以党派选举为例,指出了西式民主制度在形式上与实际操作中的悖论:民选政府发现向大型私有公司弯腰是必需的,形塑公共意见的媒体能够被百万富翁们买来卖去,被他们当作是私有财产。这个事实证明,一个积极有效的民主,要和垄断性资本主义共存是多么的困难。在西方,本应对人民负责、追求促进共同善政的民选政府,与完全只对它们的股东们负责的私有和私人控制的企业巨头之间的权力冲突,正变得一天比一天尖锐,一年比一年尖锐。

另外,现实社会也证实了西式民主制度并非万能,不符合国情的生搬硬套,只会适得其反。其中,苏东剧变就是最好的例证。苏东剧变曾被视为西式民主的胜利,但20多年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却开始反思这一“胜利”。保加利亚学者伊万·克拉斯特夫在《民主和不满》一书中指出,“民主的胜利产生了自相矛盾的结果。柏林墙倒塌20年后,对现实存在的民主政体的不满日益增长,并且人们越来越感到民主大厦的内部存在问题。1989年的历史断点使得许多人认为,民主是和平和经济增长的同义语。但不到10年,用经济增长、安全或者善治来证明民主的优越性,就开始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全球经济危机和威权资本主义的出现叠加在一起,对人们长期持有的设想提出了挑战。民主最擅长促进经济增长这一主张被中国的成功所动摇”。伊拉克、阿富汗的政治乱象,也从侧面说明西式民主不但在稳定政局上作用有限,而且还加剧了当地的动荡。

综上可知,西方的民主制度并没有能够真正惠及普通民众,它是少数人的民主,而不是以维护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为出发点的人民民主。这个矛盾决定了西方民主制度不可能是治世的良药,更不能生搬硬套。

(参见:《西方民主只是少数人的民主》《当代西方学者对西方民主的反思》等)

1538199157762

责任编辑:甄一蕴(QY0020)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