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椰树椰汁陷争议 三全食品惹风波

2019-02-27 12:56 人民网-舆情频道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椰树椰汁“顶污作案”惹争议 三全食品陷非洲猪瘟风波

2月中旬,椰树椰汁因2019年新包装将产品定性为“丰胸神器”,被舆论质疑内容低俗、涉嫌虚假宣传,陷身舆论争议之中;三全食品等多家食品公司旗下产品被曝检测出非洲猪瘟病毒,引发舆论轩然大波,非洲猪瘟话题再度升温;广州试点推动外卖骑手统一编码管理模式,旨在探索外卖骑手治理新方式,解决外卖行业交通违法行为,引发舆论关注。

椰树椰汁“顶污作案”再惹争议

2月12日,有网民爆出椰树椰汁更换了2019年新包装,新广告在延续以往“大胸美女”风格的同时,将产品定性为“丰胸神器”,舆论质疑该广告内容低俗、涉嫌虚假宣传,椰树椰汁因此陷身舆论争议之中。

12日当天,海口市工商局向媒体证实了该情况,13日,海口市龙华区工商局表示已对海南椰树集团涉嫌发布违法广告的行为进行立案调查。14日,椰树集团发布了新的广告视频,该广告仍然保留了“白白嫩嫩,我从小喝到大”等广告词,而此前的主角徐冬冬等“大胸美女”则被撤下,转而换成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的形象,试图以此强调“从小喝到大”是“陪伴成长”的意思。

舆论观点:广告内容低俗且涉嫌虚假宣传

舆论斥责椰树椰汁新广告内容低俗、涉嫌虚假宣传,呼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力度。人民网观点频道刊文《椰树椰汁真能“白嫩丰胸”吗?》评论称,椰树椰汁抛出“大胸美女”“白白嫩嫩”,既是在走“情色路线”,又试图搭上“美容保健”这趟车。问题是,情色挑战法律底线,白嫩丰胸可能涉及虚假宣传,这种广告不但不会给产品加分,反而会使产品陷入低俗与争议的漩涡。澎湃新闻网刊文《椰汁是正经椰汁,营销走“丰胸路线”却极不正经》评论称,对于既打情色擦边球又涉嫌虚假宣传的“椰汁丰胸”广告,监管部门绝不能等闲视之,理当在翔实调查的基础上严肃处理,这样方能让那些无视公序良俗和法律法规,侮辱消费者智商和审美观的低俗营销行为付出代价。对于“我从小喝到大”的低俗配词与视频,网民更是直呼“辣眼睛”“受不了”。

有报道质疑椰汁的丰胸功效,认为其广告宣传是在打“擦边球”。中国新闻网刊文《椰树椰汁成“丰胸神器”?!你辣我眼睛了!》,援引营养学家否认椰汁丰胸的观点,表示椰汁并非保健品,没有功能之谈。新京报网则援引法律专家的观点对椰树椰汁广告问题展开深度解析,该广告只存在引人遐想的因素,意在给消费者造成一种该椰汁具有丰胸功能的心理暗示,而并没有直接声明具有“丰胸”的功效,因此只能认定该广告处于法律边缘,而很难认定它违法,这属于典型的打“擦边球”行为。

椰树椰汁的广告设计受到调侃。舆论认为,椰树椰汁的广告包装不仅内容低俗,而且设计风格土到掉渣。中新经纬网等媒体在进行此次事件跟踪报道的同时,也纷纷调侃椰树椰汁“凭借出格的广告包装,堪称广告界当之无愧的一股‘清流’”。有网民评价称,一贯的大字体、简单直接的排版、鲜明的色彩对比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其包装好像一张张行走的电线杆广告。亦有网民表示对椰树集团的审美非常“着迷”,都2019年了还能做出2000年的风格。

也有观点对椰树椰汁不以品牌质量取胜、反走夸大营销之路表示惋惜。有网民明确表示,椰树椰汁作为中国饮料工业老牌十强企业之一,明明可以依靠口感和质量取胜,为什么偏偏要选择这种路径?第一财经网刊文表示,消费者对椰树椰汁口感的普遍认可,以及对其“辣眼睛”广告的反感,应该引起该企业管理层的警醒,与其夸大其词或做一些低俗暗示式广告宣传,不如让产品自己说话。

舆情点评:企业应该多把心思花在产品上,须知营销手段只是宣传方法,而不是产品赖以立足的根本

近年来,椰树集团的广告宣传不仅多次遭到主流媒体的质疑,也曾多次出现在相关部门的处罚名单上。椰树集团的软色情式营销不仅有十年之久的历史,而且已经深入到公司的企业文化之中,典型的如2017年的企业春联,“重视抓白嫩丰满的广告”赫然在列。此次事件,于社会公众而言是一次意外的曝光,于企业自身而言则是一种内部的常态。

但是,对于椰树集团这样一家拥有技术和品牌影响力的企业,其产品是否真的需要通过低俗的软色情式营销来博得消费者的眼球?而且,此举就一定能够取得设计者期待的销量导向效果?从目前的舆情态势而言,此举可谓得不偿失。作为大企业本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散落”了一地,企业积累的诸多负面话题也被同时扒出,甚至有把广告营销事件演变成企业品牌危机的趋势。

椰树集团2月14日发布的新广告,尽管主角与主题有所变换,却仍然保留了“白白嫩嫩,我从小喝到大”的广告词。面对舆论的多次质疑与指责,这样的回应难免会显得固执和傲慢,给消费者留下“企业吃老本,不思进取”的形象。在消费升级倒逼产业升级的大趋势下,产品的质量与体验正在成为消费者越来越看重的对象,但是产业升级并不意味着广告升级,营销手段只是宣传方法,而不是产品赖以立足的根本。

目前,当地工商部门已经介入此次事件。促进当地企业的发展,政府需要做的不是多担责、少罚款,而是保障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监管企业的合理合法经营。舆论此前多有质疑当地政府护短,惩治力度较弱,期待监管部门此次调查能够予以椰树集团合法合理的处置与督导。

三全食品陷非洲猪瘟风波

2月15日凌晨,三全食品在深交所互动交易平台回应网民提问称,公司已注意到3份三全水饺样品被检测出非洲猪瘟病毒核酸阳性的信息,正在进行核查。据悉,该信息源于2月9日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对3份三全水饺样品的抽样检测,湘西自治州重大动物疫病防制指挥部办公室已向媒体核实该信息,并称事件正在处置中,尚未结束。同时,又有网民贴图爆料称三全、科迪、金锣等11家公司旗下多份产品样品均被检出非洲猪瘟病毒核酸阳性。据悉,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已向媒体核实该信息,并称正在进一步排查,尚未出具最终结果。

由于直接关涉食品安全和热点话题非洲猪瘟,事件曝光后立即引发轩然大波。2月18日,三全食品发布公告确认三种疑似感染非洲猪瘟疫情的产品批次,并表示已经第一时间将相关疑似批次产品从各销售渠道全部封存。舆论对该回应并不认可,有报道称其“避重就轻”。截至目前,该事件及其影响仍在持续发酵。

舆论观点:企业检查检验不作为、相关部门监管不到位成为舆论追责的重点

非洲猪瘟病毒对人体究竟有害与否、有多少问题产品已经流入市场,是公众最担忧的问题。此次事件曝光后,多位消费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短期内不会再购买三全水饺等相关产品。鉴于我国已有二十余个省市发生过非洲猪瘟疫情,多家肉制品加工企业又同时涉事其中,近期又有部分省市接连发生非洲猪瘟疫情,公众的担忧不无道理。多家电商平台和商场超市宣布下架三全水饺、正大集团内蒙古区要求全体员工及家属禁止购买和食用三全等涉事品牌食品则进一步加剧了公众的担忧。有自媒体平台以入境台湾不能携带肉制品为例,认为虽然猪瘟病毒对人体不会产生影响,但是人食用以后,仍然会携带病毒,瘟猪由于免疫系统缺损,会成为各种致病菌大量繁殖的场所。可能产生的公众恐慌心理和排斥心理或将成为此次事件的关键,而这将对肉制品加工行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有媒体评论称,这不禁让人想到食品行业曾经引发舆论热议的三聚氰胺事件。

自媒体平台多有文章指责近年来屡次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同时表达对三全水饺这一亲民品牌的失望以及对三全罔顾消费者安全的行为的愤慨。有微博用户表示,问题猪肉是如何流入生产环节的,食品安全检疫工作是怎么做的,问题食品又是如何堂而皇之地进入各大销售环节的?企业检查检验不作为、相关部门监管不到位逐渐成为舆论追责的重点。众多网民表示期待政府彻查此次事件,给消费者一个合理的交代。

事实上,早在非洲猪瘟疫情初期,农业农村部就曾表示,高温烹饪可以杀死非洲猪瘟病毒,而速冻食品一般都会经过高温烹饪,但是,为什么带有猪瘟病毒的肉制品会走上餐桌?第一财经网刊文称,多家速冻食品企业卷入非洲猪瘟风波背后,很大原因是速冻食品行业的进货查验制度形同虚设。养殖和肉制品加工企业加强产品质量把控,加设非洲猪瘟病毒风险监测项目,政府部门加强食品监管力度,成立专项督查部门联合执法,形成闭环监管,是防止该类事件再度发生的主要应对方法。

舆论关注:缓解公众恐慌心理,既需要开展非洲猪瘟的科普宣传,也需要及时公布调查信息

新华网、《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等多家媒体在对该事件进跟踪报道的同时,借助食品专家和权威机构的发声,开展非洲猪瘟病毒的科普宣传。澎湃新闻网、央广网等媒体就非洲猪瘟病毒流入三全水饺等速冻食品的可能路径展开具体分析。该类报道均明确表示“非洲猪瘟病毒对人体不具有传染性,历史上也并没有人感染过猪瘟病毒,高温即可将其杀灭,消费者无需过度恐慌”,对于缓解可能产生的公众恐慌心理起到了较好的纾解与引导作用。

新京报网刊文评论称,互联网时代,信息充分透明才是消除公众疑虑的最好方法。或许是出于谨慎、避免误伤的考虑,甘肃省厅和湖南湘西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公开问题肉制品的检测和查处信息,事件曝光后又均表示相关问题仍处于进一步调查中。但是,对于非洲猪瘟这类涉及公共安全的事件,若必须等到再三确认后才正式发布相关信息,那在瞬息万变的事件发展中,可能会丧失在第一时间控制事件发展的最佳机遇。

舆情点评:食品安全问题仍然是食品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去年8月以来,我国已连续发生多起非洲猪瘟疫情事件,此次三全等11家食品企业同时陷入非洲猪瘟风波更是闹得人心惶惶。从非洲猪瘟疫情出现到肉制品检测出非洲猪瘟病毒,从冲击生猪养殖到逐渐波及肉制品市场,考虑到速冻食品距离餐桌仅一步之遥,非洲猪瘟产生的影响亦正在逐步扩大。而这不仅会给涉事行业、企业和品牌带来较大损害,也给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平增了诸多困扰和担忧。

此次事件表明,食品安全问题仍然是食品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非洲猪瘟疫情发生后,舆论曾多次表示对肉制品感染猪瘟病毒的担忧,鉴于自身产品的特殊性,肉制品加工企业理应提前采取措施,应对猪瘟病毒可能带来的肉制品感染。11家企业同时涉入,说明此次事件的爆发不仅是某一家企业的问题,而是整个肉制品加工行业食品安全防范意识淡薄。先前曝出某批次撒尿肉丸疑似感染非洲猪瘟病毒的安井食品曾发布公告表示,公司所处行业对于非洲猪瘟检疫检测能力存在不足,即便猪产品原料的采购全部来自非疫区且索证齐全,也可能存在原料已被污染的情况。

整体而言,此次事件的曝光主要遵循“网民曝光—媒体求证—权威部门证实”的路径,官方的通报说明则较为滞后。相较之下,农业农村部关于非洲猪瘟疫情发生情况的通报要更加主动,非洲猪瘟疫情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因此得到较好的把控。舆论期待权威部门的持续发声。2月18日,市场监管总局、农业农村部表示已派出联合督查组调查核实相关情况。2月20日,上海市场监管部门率先表态,称疑似感染非洲猪瘟病毒的龙凤水饺已经全部封存。随着权威机构的渐次发声,公众的担忧或将逐渐散去。

广州试点外卖骑手统一编码管理模式

2月19日,据广东地方媒体报道,广州交警与外卖企业携手,试点推动外卖骑手“一人一箱一码”的统一编码管理模式。广州交警表示,将在天河区和越秀区开展试点工作,通过电子眼抓拍的方式,记录外卖骑手和送餐车辆的交通违法行为,定期抄告至企业。企业在督促外卖骑手到交警违法处理窗口接受处罚的同时,要对违法骑手进行内部处罚和教育。这种新业态管理模式在全国尚属首创。

据悉,美团外卖已根据约谈承诺完成全市骑手的统一编码工作,并依据“一人一箱一码”的规则,将编码印制在外卖骑手的反光背心背后和送餐箱四周,便于清晰识别。

舆论观点:舆论期待广州试点工作能够提供外卖骑手治理新方式

舆论重点关注试点外卖骑手统一编码的目的与意义。《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等媒体先后刊文对该事件进行专门报道,近年来,快递、外卖行业的快递送餐车辆闯红灯、逆行、占用机动车道等交通违法现象突出。此次广州试点外卖骑手统一编码,系广州交警交通整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解决外卖行业滋生的交通问题。中国新闻网刊文称,广州试点外卖骑手统一编码、实现外卖骑手精准管理,旨在规范广州外卖配送安全文明出行,切实改善外卖送餐车辆的交通违法问题。

有观点认为,解决外卖行业交通违法行为,探索外卖骑手治理新方式,需要相关部门多动脑筋。央视网刊文《广州试点外卖骑手统一编码 改善送餐车辆交通违法现象》,在对广州交警的探索工作表示认可与支持的同时,也注意到上海交警部门同样在探索外卖骑手治理新方式,该方式将外卖企业纳入到交通治理过程中,要求企业对违反交通秩序的外卖骑手予以限制接单的处罚,该类做法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央视网评论称,从根本上解决外卖行业交通违法行为,需要相关部门多动脑筋,探索新的管理办法,除了处罚个人,还要向平台施压,让其理顺管理制度,设计较为科学客观的薪酬机制,改变现有的单一计件考评制度,将文明出行计入考核内容,增强外卖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出行意识。

不少网民在微博渠道表示对外卖骑手的违法违规行为深有体会,并对“规范马路秩序、外卖行业先行”表示支持。同时,网民也表达了对可能发生的外卖骑手遮挡号牌、交警部门执法不严等问题的担忧,期待政府和企业能够加强执行力度,让公众看到实际效果。

舆情点评:警企共建共治模式或将成为解决该类问题的主要路径

广州试点外卖骑手统一编码管理模式的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警企共建共治上,一方面,交警部门是维持与保障公共交通秩序的主要执法者,另一方面,外卖企业的骑手是违反与破坏公共交通秩序的主要“事故方”,而外卖企业作为外卖骑手的雇佣方,在管理外卖骑手上更有优势。因此,交通治理问题不应该单纯的由交警部门来承担,外卖企业也应该被纳入进来,而这也是企业夯实社会责任的体现。事实上,外卖骑手问题与共享单车问题具有一定的接近性,不能公共交通成本由政府承担,而经营利润由企业独享。警企共建共治模式(政府企业合作模式)或将成为解决该类问题的主要路径之一。

据悉,广州交警表示,此次试点工作取得成功经验后,将考虑逐步在全市外卖企业进行推广。考虑到我国快递、外卖等行业发展迅速,交通违法问题开始成为越来越多的城市面临的共同问题,在部分城市甚至已经成为城市交通治理的主要难题,此次广州试点工作在取得较好成绩后,或将成为其他城市的改革示范案例。

来源标题:椰树椰汁“顶污作案”惹争议 三全食品陷非洲猪瘟风波

责任编辑:陈龙飞(QY0026)  作者:高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