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城市新动能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

2019-02-14 11:53 经济参考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专家:培育城市发展新动能 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

近日,由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麦肯锡“城市中国计划”、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等联合举办的“2018城市中国计划年会”在京举行。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史育龙,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院长华强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陆大道,中美绿色基金董事长徐林,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何桂立等围绕“如何培育城市发展新动能,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展开讨论。

中国城镇化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史育龙说,2018年,在总结回顾40年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时,国内外理论学术界不约而同地把城镇化置于突出位置。一个将近14亿人口的大国,40年的时间里城镇化率提高了40%,新增的城镇人口6.4亿,接近整个欧洲的总人口。每年新增城市人口1600万,相当于发达国家中的荷兰,或发展中国家里的津巴布韦,仅过去这五年就有8000多万农业人口成为市民。中国正在从一个传统的乡村社会快步迈入现代城市社会。

不过,史育龙同时指出,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中国的城镇化与城市发展也面临不少困难、挑战和问题:城镇化质量还不够高,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他建议,要解决今天中国城镇化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既要靠体制机制改革,也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建设,迫切需要在体制机制上取得突破,挖掘培育城市发展新动能。

城市中国计划联席主席、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院长华强森表示,中国已进入城市化发展的重要阶段。以前,城镇化的重点是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现在进入新阶段,不只考虑提高城市人口的数量,更要考虑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和人们的生活质量。今后应从两方面来看中国城镇化的发展:一是城市的规模和质量;二是城市居民的生活情况,他们的居住模式、医药健康、教育等,这都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核心内涵。

加强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看来,加强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发展的首要前提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和服务业,包括在战略新兴制造业和战略新兴服务业方面形成上中下游一体化的产业链集群、发挥枢纽功能打造新型国际贸易中心和物流中心、打造全球化资本市场和离岸金融服务中心以及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数字贸易中心、形成良好的创新驱动体系。第二个前提是要以超级大城市为中心发展好大都市圈,做到交通枢纽功能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内陆开放要件一体化、产业政策和布局一体化、公共服务和设施一体化五个一体化。第三个前提是要补上长江航运和沿江铁路的两个短板,实现高水平的互联互通。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陆大道指出,国家级新城新区要从全国范围考虑分析得出科学的定位,要看相关区域经济支撑潜力,包括工业、财力、经济对外辐射能力,深圳特区、浦东新区得到全国的支持,成为国内外沟通的枢纽与门户,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不少新城新区做产业规划时往往仅凭主观臆断,普遍缺乏必要的产业支撑,相应的地区经济增长潜力无法满足规划目标。所以,在进行产业论证时要重点考虑全国经济增长的大背景、大趋势,能否形成新的产业集聚。经济增长的空间以及资源、环境硬约束越来越突出,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是能否在竞争合作中找准自己的优势和产业分工,把各自的发展潜力发挥到最大。谁找准了自己的优势,谁就找到了区域经济科学发展的金钥匙。

城镇化改革远未结束

中美绿色基金董事长徐林认为,城市化是一个社会的上层制度如何适应人口从低劳动生产率部门向高劳动生产率部门,从分散居住向空间聚集居住转变的过程。在过去四十年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中国的土地制度、财税、金融、城市规划制度等都在试图解决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看,过去的改革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当然,还有很多改革不到位的地方,中国的城市化改革还远没有结束。中国农业和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仍有3倍的差距,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也有2.7倍,如果再把城乡居民的公共福利差距考虑进去,中国的城市和非农产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引力依然十分巨大。中国还处在一个城市化发展相对较快的进程中。”徐林认为,未来城市化可持续发展面临三方面主要挑战:一是城市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创新制度的跟进和适应;二是从城市适应性来看,社会结构失衡需要有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城市社会治理;三是城市环境面临可持续发展的挑战,需要花更多的力气推行节能建筑等有效措施的落地。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何桂立指出,新型智慧城市是新时代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重要抓手和综合载体,何桂立建议要根据实际的需求设立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分级评价的指标体系,逐步提升新型智慧城市的成熟度层级,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来源标题:专家:培育城市发展新动能 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

责任编辑:陈龙飞(QY0026)  作者:金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