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广州“十三行坠楼”事件舆情启示

2019-01-21 11:53 大众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一纸通稿打天下”的年代过去了——广州“十三行坠楼”事件舆论阻击战的舆情启示

随着依法治国的深入,舆论对司法案件的敏感性和关注度显著提升。从雷洋案到于欢案,从昆山反杀案再到近期的广州十三行坠楼事件,强大的身份认同、情感共振和是非判定,掀起了全民的“舆论审判”,将公众对公平、正义的诉求提到了新的高度,同时也在倒逼公检法对司法案件的审理和普法工作。必须认识到,新时代的司法审判,已然不是传统的一纸通报就能打天下,以“时效度”为核心的信息公开,有了更严格和更细致的考量。

舆情概述:关于坠楼“原因”的舆情拉锯战

广州“12·16”男子坠楼事件爆发于12月17日。当天,多名网民在微博爆料称,广州市越秀区一服装店员工20岁男子黄某某被老板许某从高楼扔下致死。同时,死者亲友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发声称,许某因怀疑黄某某盗窃店内衣物,与男友刘某纠集4名“涉黑人员”殴打黄某某一个多小时,随后将其从高楼扔下。网传信息还称,当地公安局被许某等人“收买”,要求死者家属签署文件证明死者系跳楼自杀身亡,并附有图片视频显示,有当地群众在死者亲属的带领下围堵公安机关,拉起横幅要求警方“还死者公道”。短时间内充斥于社交平台的多方声音,迅速形成了事件的议题设置,将问题直指警方的包庇、贪腐对司法公平的破坏。

(广州公安首次通报)

当晚23时许,广州市公安局官微@广州公安 发布了初步调查情况的警情通报,介绍了案发经过,并表示经法医初步勘验,死者黄某符合高坠死亡特征,目前越秀警方已对许某等6名嫌疑人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虽然警方在舆情爆发当天就发布了通报,但这一份缺少案发细节、原因说明,只有案件定性(高坠死亡)的初步调查通报,根本没有有说服力的证据,未回应舆论关切的“从高楼扔下致死”质疑,反而因“轻率”的定性进一步加剧了网民对许某等人“背景深厚”,公安机关为其掩盖真相的猜测。

12月18日起,该案件在@cc潮汕人 等广州本地网民的推转下快速发酵,微博上先后出现了#广州十三行东北许静#、#东北许静#、#广州服装店男员工坠亡#、#逝者安息 愿天堂没有许静#、#东北许静杀人偿命#、#广州十三行许静杀人犯#等多个与案件相关的微话题。其中最热的话题#许静#阅读量一度超过14亿次,讨论52余万次。事件议题从许静及其男友的亚姐、涉黑背景、家境优渥到“事发之后两人威胁警方”“警察想弄成‘自杀’瞒天过海”再到“发布不实消息”的广州公安,一时间,民间质疑、小道消息四面而聚,事件迅速经由潮汕人圈层向全国扩散,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12月18日)后,成为舆论场热门话题。

(广州越秀公安二次通报)

面对事件相关谣言的越传越偏,12月19日19时,越秀区公安局官微@广州越秀公安 再发警情通报,对“死者被殴打并被扔下楼”质疑、“死者黄某被女老板殴打”视频以及“买通派出所让家属签名确认是自杀”说法等“不实信息”进行了集中辟谣。但效果依然不理想,尤其是有不少网友发现有关部门开始频频删帖,追问政府用意为何,同时#新浪删除20亿热评话题#也登上了热搜。

12月20之后,市场化的新闻媒体调查开始介入,关于涉事人员许静更多的信息被挖出。比如12月20日,红星新闻的《广州十三行坠楼事件|被刑拘女老板曾获选美亚军 皇冠店铺粉丝近20万》搜集了关于许静个人财产状况的信息,并采访了死者黄伟鹏的家属、同事。新京报我们视频也发布两则视频报道“#目击者回忆十三行坠楼事件#:员工被嫌疑人一个个抓去质问,许某曾放狠话搞死人”“广州十三行坠楼事件老板被曝曾参选亚姐 案发前曾在商城闹事”。新闻报道的素材进一步强化了舆论场对死者“老实人”和许静“嚣张跋扈”的印象对比。

12月21日,随着舆情的不断升温,@广州公安 发布了第三次通报。在这份长达3900余字的侦查情况通报中,警方不仅介绍了案件的基本情况、涉案人员情况,也用视频监控、嫌疑人供词、电子勘察、现场勘验、第三方尸检等多维证据的交叉印证,确认“死者黄某某系攀越9楼阳台护栏坠落死亡”。与此同时,警方还进一步就网传的5个网络谣言和小道消息进行了辟谣澄清,并公布了新闻通报会中有关记者关注问题的整理。应该说其警情信息披露的完整性,近年来较为罕见,也赢得了大部分舆论的肯定,比如@嘉善老顾 就称赞,这个通报是近年来热点事件信息披露最完整,回应舆论最耐心的警方通报。回顾这一波舆情走势,有言之凿凿的知情者。有移花接木视频谣言的传播者,更有假装在现场的所谓目击者。官方发布与谣言炒作之间的反复角力,追寻真相与质疑猜测之间的信息赛跑,在这个案例中都得到了充分展现。值得肯定的是,@广州公安 和@广州越秀公安 面对潮水般的负面评论和质疑,不关闭评论,坦诚回应质疑,非常不容易。

舆情分析:坠楼事件“阴谋论”的情绪走向

由坠楼事件而引爆的舆情,近年来反复上演。社会矛盾激化,被安全焦虑和司法焦虑所裹挟的网民,往往会情绪上“先入为主”“立场先行”地认定“他杀”,在缺乏足够证据确认核心事实的情况下,民间舆论质疑与官方权威发布之间不断上演拉锯战,表现出官方发布与民间谣言的竞争赛跑,“塔西佗陷阱”显现,官方应对疲惫不堪。要破解此类舆情,首先要清楚坠楼舆情引爆和发酵的情绪点。

1、参与群体的情感偏向。在坠楼原因的“阴谋论”发酵中,会存在一些特定的场景设计,比如校园暴力、非法拘禁等等,这其中就隐含着强弱的对比。以广州十三行事件为例,这样一起看似普通的坠楼事件,因为有了“小偷”“亚姐”“打手”“黑社会”等标签,自动划分成了实力背景悬殊的两方:一边是女老板,选美小姐亚军、东北人、网红,还有她嚣张跋扈、横行霸道欠钱不还、打人骂人的黑历史以及其男友刘志荣,本色酒吧股东的身份,怎么看都是“有背景人士”;而另一边却是无权无势,在底层奋斗的年轻“老实人”。这种强弱的对比,唤醒了舆论的“仇富”、“仇官”情绪和同情心,很快形成了几乎一边倒的情感倾向,加剧了公众的猜测和质疑。不仅如此,在此次事件中,地域冲突也在推动情绪的升温。死者是潮汕人,许静是东北人,少数本地网民将该事件解读为“潮汕人在家门口被外地人欺压”,煽动当地群众的愤慨。潮汕人向来团结,这种本地圈层的社交传播快速形成了社群效应,成为线上线下“为同乡”讨公道、集体抗议的重要推手。而在社交平台上,与许静相关的话题也在着意强调“东北”地域标签,将个体情绪引入了地域情绪。

(新浪微博话题)

2、媒介传播的信息平衡。信息的碎片化传播对热点事件的议题导向作用越来越凸显。相比于明确的造谣,媒体(包括自媒体和传统媒体)在报道事件时的声音平衡和价值导向煽动性更强,因为他们传播的往往不是“假新闻”,而是有选择的“真信息”。在广州十三行事件中,黄伟鹏死前被殴打,其究竟是因躲避殴打而坠楼还是被许静等人殴打后扔下楼,需要一个严谨而专业的调查。但在事件爆料之初的第一轮传播下,大部分网友已经选择相信后者。即便死者同事林某已承认在朋友圈发布不实信息,但影响已造成,更多人并不关心事情原委,只按照自己的臆想和猜测在网上“口诛笔伐”。加上,后期不少有影响力的微信公众号、网络大V迅速站队指认许静与黄伟鹏的死亡有因果关系,造成了18日之后网络舆论揣测性谣言和小道消息对官方发布的真相贴文形成压倒式局面。20日之后,介入报道的红星新闻、新京报等媒体继续火上浇油。红星新闻的《广州十三行坠楼事件|被刑拘女老板曾获选美亚军 皇冠店铺粉丝近20万》一文用了大量篇幅采访了死者黄伟鹏同事和哥哥,并对许静的背景进行了调查。新闻将许静描述成曾经的亚姐和多家公司法人,生活奢侈、资产丰厚,并将许静男友带来的四名同行人员称为“打手”,倾向性和暗示性十分强烈,舆论导向呼之欲出。新京报的两则视频报道同样也在强化许静的个性标签,“曾放狠话搞死人”、“案发前曾在商城闹事”等品性描述似乎都在暗示其犯罪的可能性。网络大V@韩东言 指出 :1、视频跟坠楼案本身没有任何关系,也没有任何证明力,完全是媒体在哗众取宠。2、证据中有一个叫做品格证据,就是通过一个人的人品和道德来当证据,通过表扬或者抹黑来证明事实观点,其实,是没有证明力的。

3、官方删帖的逆反情绪。删帖是一个有风险的“降温”措施。管治的恰当,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在实际操作中,“弄巧成拙”的概率更大。因为按照民间舆论场的思维,删帖代表着理亏和心虚,背后极有可能封堵就是“真相”,因而常常会激发舆论的情绪反弹,加剧事态的恶化程度。在此次事件中,当有网友发现此前活跃的广东南方系媒体不报道、新浪微博一直在删、热搜一直在掉,这种不被“重视”又被“和谐”的恐慌,激发了网友坚持关注和追问真相的信念,越来越多的阴谋论随着“删帖”而崛起并大行其道。比如“从昨天到现在这个目前快12亿的热度话题一直徘徊在第12和13名之间,被几千万热度话题压的死死的,视频被新浪删了又删,人潮一波又一波,许静一派有钱有势后后台,我能做的也无非就是贡献一份热度了”“事发后4天才上的热搜,家属找当地媒体没有敢报道的。好多人在警察门口拉横幅的情况也没有媒体报道,有时候越是想掩盖才越让人觉得有问题”。就连知名人士@王志安 也贡献了一个槽点“我问了一句‘十三行咋回事?’结果被屏蔽了。其实我问的是近代广州开埠之前,十三行买办是怎么形成的,特此声明。”很多网友在事后总结,“其实就是因为媒体不报道,新浪各种删帖,才更让人觉得事情不简单”。而越是如此,公众越是急迫得想要一个客观、冷静、公正、全面的通报。

(网友微博截图)

舆情启示:把疑点讲明白是一门必修课

新时代背景下,公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有了更高的希望和要求。一方面,自媒体降低了公众参政议政的门槛,强大的角色带入、情感认同提升了公众参与公共事件的热情;另一方面,很多司法案件过程错综复杂,立场不同、认知不同、判断不同、分歧很大,这时候司法机关无论作出什么样的认定,都容易受到不同方面的质疑,将舆情的矛头引向政府公信力和司法体系建设。怎样既尊重和正视民意,又不被网络舆论所裹挟,把依法治国落到每一个具体的案例中,达成司法与民意的共识,是新时代司法工作的新要求。广州“12·16”男子坠楼,从一个简单的坠楼事件发酵成谣言四起,屡破不清的困局,是一个值得反思的教训。这其中,虽然广州警方进行了多轮发布,在时效的掌控上还算及时,但没有切中舆论关切点,导致舆情一再升温。

坠楼事件中,坠楼原因的定性是舆情的关键。究竟是自杀还是他杀,往往成为官方与民间拉锯的焦点。一直以来,舆情应对都在强调“速报事实,慎报原因”,就是因为原因的调查需要有充分的说服力,而这需要时间。但与此前备受肯定的昆山反杀案通报相比,同样是在5天后给出了案件细节和证据的发布,舆论的反馈却截然不同,这其中广州警方对“效度”的把握上存在一定问题。

截至目前,广州两级公安部门共对“12·16”坠楼事件进行了三次通报,从效果来看,不尽如人意。

首先,由广州公安进行的首次发布,虽然在舆情发酵当天即发布,而且提级应对,但面对当地社交媒体上已然刷屏的各方信息和猜测,警方一句“死者黄某符合高坠死亡特征” 的直接定性,过于简单,既没有说服力,也根本满足不了舆论质疑点,反而让人解读出了官方想隐瞒事实、盖棺定论的“味道”。

其次,广州越秀警方进行的二次发布,简单空洞,语焉不详。辟谣与处罚相结合,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但辟谣的方法不对。辟谣要有说服力,不是简单的说是谣言然后处罚造谣者就能解决,而是要用事实和证据证明是谣言,让公众信服,处罚造谣者才有意义,否则只会产生新的谣言。在这份通报中,警方并没有详细回复民众的关切和重点关注的内容,反而竭尽全力试图说明,网上流出的都是不实消息,没有及时补充第一份通报的不足,又讲得不清不楚,进一步失去公众的信任,加深舆论怀疑。

至于21日广州警方发布的第三份通报,虽然吸取了前两次的教训,补充了相关的细节和证据,对于公众关注的重点内容以不同形式基本上都作出了回应,条理清晰,有理有据,但依然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内容。比如逻辑的合理性。1月8日,@忆通李劲松律师 发表的头条文章《“广州十三行黄伟鹏命案”新年最新进展》里提出了一个问题——“17时15分46秒至17时16分56秒这长达70秒里,张某矜及吴某两个打手当时是,都站在伸手可及黄伟鹏处,但却见死不救;眼睁睁等着、看着黄伟鹏‘身体于护栏外侧但仍撑在阳台玻璃护栏顶端停留了至少长达1分零10秒’后于17时17分06秒坠至一楼地面被摔死!”,有网友总结为“6个黑社会的看着死者跳楼,他们都在玩手机。所以判自杀,天才。”再比如,缺少其他证据的交叉印证。21日的通报,除了书面通报和发布会视频,并未提供其他现场视频对具体结论加以佐证,特别是监控视频。有网友表示,既然官方通报已经给出具体的时间点,就说明监控视频的存在,但却迟迟没有公布,调侃“红黄蓝视频坏了修复不了,广东许静杀人视频修复不了,合着只有陈冠希的视频能修复”“善良的人们以为只要有监控的地方就不会有险恶,殊不知监控也是有主人的。”此外,包括许静等人的处理,也还需要一份通报完成舆情的闭环。从目前的调查来看,许静等人羁押在看守所,公安机关的侦查还未结束,对于有关犯罪嫌疑人在非法拘禁黄伟鹏期间的殴打行为以及许静等人的处理仍需持续发布,对“民意”关切有所回应。

应该说,此次事件的处理是一场比较艰巨的舆论阻击战,与网民、媒体猜测相反的结论和定性,客观上增加了舆论对“警方被买通”的“阴谋论”联想,警方处境十分“被动”,“塔西佗陷阱”现象凸显。但必须意识到,这种“舆论审判”的司法困局必将随着司法舆情的升温而不断出现,怎样破解已经迫在眉睫。值得注意的是,就在舆论热议广州公安第三份通报的好与坏时,公安自媒体@江宁婆婆 发起了#2018年度优秀警方通报五甲评选#,并为大家评出了年度优秀警方通报五甲选手。其中,首甲,“毫无疑问的年度最佳警方通报,没有之一”给了江苏昆山警方通报反杀案。其点评指出“这则通报通过案件基本情况,侦查认定事实,案件定性及理由,其他相关问题共四个方面详细对该案进行了说明。尤其出色的是认定事实和定性理由两个方面,几乎可以作为教科书式的司法教材来阅读。以正义的名义,无愧第一。”网络大V@书香满心 亦有认同:“@江宁婆婆 这个评选虽然是民间的、个人的,但很有意义。不在评选后如何表彰、如何权威,而在于一种导向,告诉警方在回应网络热点事件时,怎么做是正确的,怎么做是不妥的,怎么做是反倒助推舆情的。这些年,警方的通报惹事的不少,有的不能回应网民关切,有的领导名字出现太多,有的激起了网民疑虑和反感。如果这样的评选能够常搞,并得到官方认可,也是一个很好的舆情培训课。”

来源标题:“一纸通稿打天下”的年代过去了——广州“十三行坠楼”事件舆论阻击战的舆情启示

责任编辑:陈龙飞(QY0026)  作者:矫志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