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新闻泛滥成产业,西方媒体的公信力面临崩塌

2019-01-11 17:02 参考活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QQ图片20190111165547

 (当地时间2018年8月2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又连发两推批“假新闻”,称用谷歌搜索出来关于自己的新闻都是来自“假新闻媒体”的负面报道。新华社发 沈霆摄)

一些西方媒体常以“自由、客观、专业主义”自封,但却时常曝出假新闻,甚至发展出专报假新闻的媒体,早已面临公信力危机。例如,美国媒体因为缺乏准确性和存在偏见,近年来美国公众对其信任度每况愈下。盖洛普一项名为“信任媒体”的调查显示,86%的共和党人、70%的无党派人士和大部分民主党人都对媒体不信任。

假新闻现象在欧美发达国家并不鲜见。根据美国一项调查,现在美国成年人认为纸媒的报道有39%是假新闻,在社交媒体领域更是高达65%。美国总统特朗普曾多次公开表示对新闻媒体的不信任,还曾在社交媒体推特上发布2017年度“假新闻奖”,《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以及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等多家美国主流媒体“榜上有名”。虽然特朗普总统抨击美国多数媒体制造假新闻的说辞有些过激,但也不是“无事生非”。如,《纽约时报》记者杰森·布莱尔(Jayson Blair),他在被发现“新闻欺诈行为频繁”后,于2003年辞职;还有《华盛顿邮报》记者珍妮特·库克(Janet Cooke),她在1981年获得普利策奖,但该获奖报道后来被证明造假。

以严谨著称的德国,“假新闻”现象也时有发生。2018年12月19日,德国知名新闻机构的著名记者克拉斯·雷洛蒂斯(Claas Relotius)被德国《明镜周刊》在网站刊文举报,称其在为该周刊及其网站写的60篇文章中,至少有14篇造假,举报中称他编造故事、虚构对话甚至主角,而且,相关编造数字可能还会上升。在这些造假文章中,不少是新闻奖的提名或者获得者,比如:讲述一名前往刑场作证美国人故事的《最后的证人》;讲述两个被极端组织“伊斯兰国”(IS)绑架的伊拉克儿童的《狮子会》;关于关塔那摩监狱囚犯的《440号》。

西方假新闻现象的屡禁不止,一方面,源于部分记者为追求新闻传播率、新闻变现而完全丢掉了“客观、专业”的职业道德。另一方面,伴随互联网技术的崛起,这样的虚假报道更能获得读者的青睐,也能带来巨大的利润。据脸书对2017年的新闻统计显示,其上传播最广的10条假新闻,多数的转发、反馈和评论都达到了百万人次的级别,它们由此获得的流量变现可想而知。

虽然面临“假新闻泛滥”“公信力崩塌”等难题,但美国等西方国家却依旧不遗余力地拿“新闻自由”“言论自由”对别国指手画脚,颇具讽刺意味。

(参见:《德国<明镜周刊>知名记者被开除,至少14篇报道造假》《2017年,外国网民最喜欢看的10条假新闻》等)

1538199157762

责任编辑:甄一蕴(QY0020)

相关阅读